(1)她将电磁铁A接入电路a、b间,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从而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2)小阳猜想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还与电磁铁横截面积有关,依据所给的实验器材,她应选择B、C两个电磁铁进行实验。
【解析】 (1)若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量多,表明该电磁铁磁性强。(2)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磁铁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线圈匝数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两个电磁铁,并且串联使用。 26.小华在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第26题)
(1)将磁体向右插入螺线管中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由此可知: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2)将磁体从螺线管中向左拔出时,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填“左”或“右”)偏转。 (3)通过前两步实验,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体运动方向有关。
【解析】 (2)将磁铁从螺线管中向左拔出,切割磁感线导体的运动方向变化,产生的电流方向变化,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3)在上面(1)(2)中,将磁铁从螺线管中向右插入、向左拔出,磁场的方向不变,改变磁体的运动方向,产生的电流方向变化,由此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体运动方向有关。
四、分析计算题(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26分)
27.科学中常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用磁感应强度(用字母B表示)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它的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符号T),磁感应强度B越大表明磁场越强;B=0表明该处磁感应强度为0,有一种电阻,它的大小随磁场强弱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电阻叫做磁敏电阻,图a所示是某磁敏电阻R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B变化的图像,为了研究某磁敏电阻R的性质,小刚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7题)
(1)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则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3安。
(2)只闭合S1,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S极;闭合S1和S2,移动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示数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为0.04安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由图a可知,此时该磁敏电阻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为0.3特。 (3)实验中小刚将甲电路中电源的正、负极对调,发现乙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变,这表明:该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的方向无关。
(4)实验中小刚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R1连入电路中的阻值来改变磁敏电阻的阻值,请你再提供一种改变磁敏电阻阻值的方法:改变通电螺线管线圈匝数。
【解析】 (1)由图像知,当R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为0时,R=100欧,根据欧姆定律得,电流
U3伏表的示数为I===0.03安。(2)闭合开关S1时,螺线管产生磁性,由安培定则知:左端为S
R100欧
极;当电流表示数为0.04安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磁敏电阻的阻值为R′=
U′6伏==150I′0.04安
欧,由图a可知,此时的磁感应强度为0.3特。(3)小刚将甲电路中电源的正、负极对调,螺线管的磁极发生变化,但乙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变,即磁敏电阻的阻值不变,这表明:该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的方向无关。(4)已知磁敏电阻的大小随磁场强弱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改变通电螺线管线圈的匝数来改变螺线管的磁性强弱,间接改变磁敏电阻的阻值。
28.如图甲是小明制作的防盗报警装置示意图,其中工作电路电源电压U1=6伏,指示灯L的额定电压UL=2.5伏,定值电阻R0=350欧;控制电路电源电压U2=1.5伏,磁敏电阻Rx的阻值随其所处位置磁场强度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当窗户分别处在轨道A、B、C处时,磁敏电阻Rx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分别为a、b、c。闭合开关S1和S2后,当窗户关闭时,指示灯亮,蜂鸣器不工作;当窗户打开一定程度时,指示灯熄灭,蜂鸣器发出警报声。
(第28题)
(1)将窗户移到A点时,窗户关闭。闭合开关S1,指示灯L正常发光,求此时指示灯L的电流。(写出计算过程)
(2)已知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达到3毫安时,电磁铁的衔铁刚好被吸下,指示灯L熄灭,蜂鸣器开始报警。现移动滑动变阻器RP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其最大阻值的2/3,当窗户移至轨道B点位置时,蜂鸣器恰好开始报警。若要求窗户移至轨道C点位置时才开始报警,此时能否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来实现?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写出计算过程,电磁铁线圈电阻忽略不计)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解析】 (1)当指示灯L正常发光时,指示灯两端电压UL=2.5伏,所以R0两端的电压U0=U1-UL=6伏-2.5伏=3.5伏,I0==
U03.5伏
=0.01安。(2)当窗户移至B点时,据图可知,Rx=400欧,
R0350欧
2U21.5伏
此时,I=0.003安,RP=-Rx=-400欧=100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P=150
3I0.003安欧。当窗户移至C点时,据图可知,R′x=300欧,若蜂鸣器刚好报警,控制电路中电流为0.003安,
U21.5伏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阻值为R′P=-R′x=-300欧=200欧>150欧,所以当
I0.003安
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节到最大值时,窗户还未移至C点,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已大于0.003安,蜂鸣器已报警,因此无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来实现。
第2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和“
”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B)
【解析】 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所组成的纯净物,一种物质只能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B中有多种化学式,属于混合物,C、D中的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2.花青素(化学式C15H11O6)具有缓解眼睛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该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蔬菜和水果。下列关于花青素的说法正确的是(D)
A. 花青素是一种单质
B. 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7克
C. 花青素中的C、H、O元素质量比是15∶11∶6 D. 花青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 花青素是一种含碳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不是克;花青素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是15∶11∶6;因含有碳、氢元素,燃烧后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其核电荷数相等 B.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C. 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解析】 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得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在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元素的种类决定于质子数。
4.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可用“1H”表示(其中“1”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B)
3
(第4题)
A. 原子核 B. 质子 C. 中子 D. 核外电子 5.“
”示意图可表示的分子是(C)
A. He B. Cl2 C. CO D. CH4
【解析】 示意图表示该分子由两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含两种原子各一个,四个选项中C符合。
6.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解析】 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7.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 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D.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
【解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8.下列说法与符号含义相符的是(C) A. 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
+
B. Mg: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 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
D. 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解析】 A表示每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B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表示2个氢原子。
9.已知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5,相对原子质量是31,则磷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A) A. 15 B. 16 C. 31 D. 46
【解析】 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磷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5。 10.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
(第10题)
A. 原子序数是28 B. 属于金属元素 C. 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8 D. 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克
【解析】 据图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 11.下列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C) A. NO B. NO2 C. NH3 D. HNO3
【解析】 根据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通过计算可得:NO中氮显+2价,NO2中氮显+4价,NH3中氮显-3价,HNO3中氮显+5价,故选C。
12.如图是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各章测试题(共4章,含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