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据通道。
8脚(R2IN)、9脚(R2OUT)、10脚(T2IN)、7脚(T2OUT)为第二数据通道。 TTL/CMOS数据从T1IN、T2IN输入转换成RS-232数据从T1OUT、T2OUT送到电脑DB9插头;DB9插头的RS-232数据从R1IN、R2IN输入转换成TTL/CMOS数据后从R1OUT、R2OUT输出。
第三部分是供电。15脚GND、16脚VCC(+5v)。 主要特点:
1、符合所有的RS-232C技术标准 2、只需要单一 +5V电源供电
3、片载电荷泵具有升压、电压极性反转能力,能够产生+10V和-10V电压V+、V-
4、功耗低,典型供电电流5mA
3. 硬件设计
多通道数据采集及处理硬件设计主要包括:ADC0809接口设计,显示电路以及其他辅助电路。下面分别进行设计。
3.1 A/D转换接口设计
模数转换采用常用芯片ADC0809,其内部有一个8通道多路开关,由于内部进行转换的转换器只有一个,所以只能对8路模拟量信号进行分时转换,根据锁存地址线译码后的信号,某一时刻只选通8路模拟输入信号中的一路,以逐次逼近原理进行模一数转换,转换时间为100μs,转换精度为8位。
启动ADC0809进行A/D转换,首先输入3位地址信号,并使ALE为高电平,将地址存入地址锁存器中,经译码器译码选通8路模拟输入之一到比较器;START上升沿将逐次逼近寄存器复位,下降沿启动A/D转换,EOC输出信号变低,指示转换正在进行。直到EOC变为高电平,表示A/D转换结束,转换结果存入锁存器。当OE输入高电平时,输出三态门打开,转换结果的数字量输出到数据总线上。接口设计如图:
第 6 页 共 16 页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3.2 时钟电路设计
MCS-51单片机芯片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XTAL1和XTAL2分别是此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当使用内部振荡电路时,XTAL1.XTAL2引脚外接石英晶体和微调电容,如图3-3所示,图中C2.C3大小一般为30PF。还加了复位/备用电源引脚的接线方法,任何单片机在工作之前都要进行复位,以便CPU以及其他功能部件都处于一个确定的初始化状态,并从这个状态开始工作,也就是程序开始执行之前,单片机做好准备工作。如何进行复位呢?只用在单片机的RST引脚上保持两个机器周期(24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即可对单片机实现复位操作。
当主电源Vcc发生掉电或者是电压降低到电平规定值时,VPD上外接的备用电源自动启用,为单片机内部RAM提供电源,以保护片内RAM中的信息不丢失,使系统在恢复上电后能正常运行。这里采用自动上电复位
时钟电路设计图 ADC0809接口设计图
第 7 页 共 16 页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和手动复位两种方式。
3.3 串行接口电路设计
由于单片机和PC机使用不同的逻辑电平,在设计串行接口电路时,必须考虑电平的匹配、驱动能力的匹配、元器件的选择以及其它电气特性。PC机通常有两个标准的RS232串行口,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这种接口采用EIA电平逻辑。
为实现单片机与PC机电平兼容,单片机与PC机通讯时,必须经过电平转换。通常使用MCl488租MCl489芯片实现电平转换,但这两种转换芯片组成电路结构复杂,电源需±12V电源供电,工作不稳定,易烧坏芯片。本设计使用MAX232集成电路芯片,仅用+5V供电,其内部有两组电压转换电路,外围电路配上4个升压电容,实现在EIA电平和TTL电平之间互相转换,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电源单一、功耗低等特点,MAX232芯片组成的串行接口电路如图所示
第 8 页 共 16 页
串行接口电路设计图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3.4 原理图
多参数实时采集与处理系统原理图
4.软件设计
4.1 程序流程图
第 9 页 共 16 页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开始 系统初始化 开始采集? N Y 送端口0地址 调用采集子程序 串行发送数据 调用延时1秒 N 100次采集完成? Y 送端口0地址 调用采集子程序 串行发送数据 调用延时5秒 20次采集完N 成? Y 完成 A/D采集子程序 端口地址送DPTR 启动A/D转换 软件延迟,等待转换完成 读取转换结果 数据转换,送显示缓存 第 10 页 共 16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多参数实时采集与处理系统正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