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炸药 B、可燃气体 C、粉尘 D、液化气钢瓶 80、(C)不属于B类火灾。
A、煤油 B、苯 C、黄磷 D、乙醚 81、适用于扑救A、B、C类火灾的是(B)。
A、碳酸氢钠干粉 B、磷酸铵盐干粉 C、钾盐干粉 D、氨基干粉 82、背负式脉冲水枪的有效射程为(C)。
A、>10米 B、小<10米 C、>15米 D、<15米 83、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最高工作压力为(B)MPa。
A、10 B、20 C、30 D、40
84、钢瓶容积为6升,压力为30 MPa的空气呼吸器最大使用时间为(D)分钟。 A、30 B、40 C、50 D、60 85、挂钩梯的工作高度为(B)米。
A、3.1 B、4.1 C、5.1 D、6 86、机动排烟机的最高使用温度为(C)。
A、60℃ B、70℃ C、80℃ D、90℃ 87、火场供水距超过(C)宜采用运水供水
A、500米 B、1000米 C、1500米 D、2000米
88、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 A )。
A、闪燃 B、瞬燃 C、闪点 D、爆闪 89、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是( B )。
A、着火点 B、闪点 C、燃点 D、自燃点
90、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B)。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爆炸点
91、根据闪点可将燃烧液体分为两类,闪点小于或等于(B )℃的称为易燃液体。 A、40 B、45 C、50 D、60 92、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 B)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A、越高 B、越低 C、在45℃以上 D、在45℃以下 93、根据( C )可确定液体生产、加工、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A、燃点 B、着火点 C、闪点 D、自燃点
94、可燃物质与( D )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 A、空气 B、氧化剂 C、助燃剂 D、空气或氧化剂 95、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 A )。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着火点 96、布匹的燃点为( A )℃。
A、200 B、250 C、300 D、400 97、木材的燃点为( C )℃。
A、150~200 B、200~250 C、250~300 D、300~350 9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其( B )。
A、爆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着火点 99、易燃液体的燃点比其闪点高出( D )℃。
A、1~2 B、1~3 C、1~4 D、1~5 100、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把液体的( B )和着火区别开。 A、瞬燃 B、闪燃 C、爆燃 D、爆闪
二、判断题
1、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2、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 (√) 3、能帮助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4、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发出不同颜色。 (√)
5、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闪燃。 (√) 6、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 ) 7、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 √ ) ( √ ) 9、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都是由化学爆炸引起的。( × )
10、粉尘爆炸就是沉积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 × ) 11、扑救粉尘火灾时,不能用带有冲击力的灭火剂灭火。 ( √ )
16
12、发生火灾时,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就能抑制烟气扩散和自然对流。 ( √ ) 13、液体对流是液体受高热后,受热部分因体积增大,比重减小而上升;温度较低,比重较
大的部分则下降,通过这种运动进行热传递。 ( √ )
14、凡遇火,受热、撞击或与氧化性物质接触能着火的物质统称为燃烧物质。( √ ) 15、自燃物品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两类。 ( √ ) 16、自热物质是指与空气接触不需外部热源便容易自行发热而燃烧的物质。( √ ) 17、遇水燃烧物质的类别多,遇水生成的可燃气体不同,其危险性是一样的。( × ) 18、遇水燃烧物质的类别多,遇水生成的可燃气体不同,其危险性也有所不同。( √ ) 19、遇水燃烧物质着火时,通常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扑救。 ( √ ) 20、有的遇水燃烧物质遇水作用的生成物(如磷化物)除易燃性外,还有毒性。( √ ) 21、过氧化钠、过氧化钾等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起火,可以用水扑救。( × ) 22、凡能自发地不断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的物品,称为放射性物品。( √ ) 23、腐蚀性物品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的腐蚀是物理变化。 ( × ) 24、只要有氧气存在,燃烧就一定会发生。( × )
35、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发生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
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 × ) 26、重质油品具有“热波特性”和一定的含水率,燃烧时易出现沸溢、喷溅现象。 ( √ ) 27、燃烧油罐的邻近罐,在热辐射的作用下易发生物理性爆炸,扩大火势。( √ ) 28、放射性物质对生物、尤其对人体的效应,主要取决于接受辐射照射量的轻重程度。 ( √ ) 29、毒害品中毒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 ) 30、毒害品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中毒。 ( √ ) 31、毒害品的挥发速度越快,越容易引起中毒。( √ ) 32、毒害品的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越容易使人中毒。( √ )
33、固体毒物的颗粒度越小,越易使人中毒( √ )
34、凡能自发地不断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的物品,称为放射性物品。( √ ) 35、腐蚀性物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动物、植物体、维纤维制品、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 √ )
36、腐蚀性物品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的腐蚀是物理变化。 ( × )
37、萘和樟脑等固体物质受热后,先熔融,然后象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 × ) 38、原油罐着火后不会发生沸溢和喷溅。( × )
39、凡遇明火、热源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固体物质统为可燃固体 。 ( × ) 40、遇水燃烧物质及轻金属火灾,宜用干粉、干沙土、水泥粉及特殊灭火剂覆盖灭火。( √ ) 41、可燃气体的燃烧形成可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两大( × )
42、固体物质的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自燃四种。 ( × ) 43、阴燃是指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发
生的只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 ( √ ) 44、木炭、焦碳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表面燃烧。( √ )
45、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纸张、棉、麻、毛、丝的功能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塑料、
合成橡胶、石蜡等燃烧均属分解燃烧。 ( × )
46、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
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 ( √ ) 47、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 ) 48、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 ( √ ) 49、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 √ )
50、气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燃烧时由分解或蒸发出的气体形成火焰,一般为扩散火焰。( × )
51、含氧量在5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发出显光的火焰;含氧量在50%以下的,发出不显光的火焰。( × )
52、在同样条件下,可燃物质燃烧时,燃烧速度快的比燃烧速度慢的燃烧温度低。( × ) 53、实际燃烧温度都高于理论燃烧温度。 ( × ) 54、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高温度称为闪点。( × ) 55、液体的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 ) 56、在自燃点时,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在明火源的作用,就能自动发生燃烧。( × ) 57、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可燃气体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高。 ( × )
58、引起受热自燃的原因是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 59、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做爆炸浓度
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炸浓度上限。 ( √ )
17
60、按燃烧对象可分为固体火灾、液体火灾、气体火灾。( × )
61、重大火灾是指一次死亡5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
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的火灾。 ( × ) 62、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对流。( √ ) 63、轻质油品易产生热对流,而重质油品不易产生热对流。( × ) 6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 ) 65、影响火灾变化的因素有可燃物数量及空气流量、可燃物的蒸发潜热、爆炸、气象等。( √ ) 66、危险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
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 ( √ ) 67、危险化学品的特征是:(1)具有爆炸性、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2)在生
产、运输、使用、储存和回收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3)需要特别防护的。( √ )
68、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 √ )
69、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随其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温度、沸
点、暴露面、比重、压力、流速。 ( √ )
70、自燃物品分为:一级自燃物品、二级自燃物品、三级自燃物品、四级自燃物品。( × ) 71、自燃物质的危险特性是遇空气自燃性、遇湿易燃危险性、积热自燃性。 ( √ ) 72、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 ( √ )
73、遇水燃烧物质的危险性主要有遇水或遇酸燃烧性、自燃性、爆炸性。 ( √ ) 74、遇水燃烧物质都具有遇水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能引起火灾的危险性但不易引起爆炸。( × )
75、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氧化剂,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 76、强烈的氧化剂有极强的氧化性,自身燃烧,与可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 ( × ) 77、能与酸作用分解的氧化剂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剂扑救。( × ) 78、影响毒害品毒性的因素有:溶解性、氧化性、颗粒细度、气温。 ( × ) 79、毒害品的火灾危险性具有:遇湿易燃性、氧化性、易燃性、易爆性。 ( √ ) 80、放射性物品除具有放射性外,还具有易燃性、氧化性、不可抑制性和毒害性。( √ ) 81、腐蚀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两大类。 ( × ) 82、腐品的危险特性是具有腐蚀性、毒害性、火灾危险性。( √ ) 83、腐蚀性物品与其它物质接触时 ,发生化学变化。( √ )
84、无机腐蚀品大都本身不燃,但都具有强氧化性,有的还是氧化性很强的氧化剂,与可燃
物接触或遇高温时,都有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 √ )
85、重大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的火灾,爆炸、毒害等灾害事故的场所设施。(√)
86、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
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 √ ) 87、可燃液体的燃点不一定都高于其闪点。( × )
88、特大火灾是指一次死亡5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
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 )
89、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但不
包括由于存在其它危险已列入其它类别管理的液体。 ( × )
90、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 √ )
91、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
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 × ) 92、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 ( √ ) 93、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燃烧是液体本身在燃烧。 ( × ) 94、有焰燃烧和阴燃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 √ )
95、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 96、明火和灼热体发出的辐射热能引起周围可燃物质着火外,太阳的辐射能也能引起易燃物质发生自燃。(√)
18
97、不同的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其蒸发潜热是不一样的,蒸发潜热愈大的物质,火灾发展速度较慢。( √ )
1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消防业务理论试题(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