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戏剧鉴赏论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行动上的“延宕”。

他的延宕,除了担心在奸王祷告之际复仇会使奸王的灵魂进天堂,因而犹豫不决外,他的延宕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延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恶势力的过于强大,而时代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去依靠和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所吞没。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莱特的悲剧已经不再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的消除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和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理解。

(二)、《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奥赛罗,有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品质。他襟怀坦白,疾恶如仇,英勇豪爽,忠于爱情和友谊。他把苔丝德梦娜的爱情看作人世间的至善至美,最真诚的关系的体现。对他来说,如果苔丝德梦娜这样的纯洁的女人尚且不忠,那世界上就没有了真诚可言了。这就意味着理想的破灭。奥赛罗的悲剧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被丑恶现实毁灭的悲剧。

(三)、《李尔王》写的不仅是一般的子女忘恩负义的故事,而是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崩溃的时候,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李尔由一个刚愎自用、专横暴戾的昏君降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亲身尝试了恶势力的迫害,亲眼看到了民众的苦难。第三幕暴风雨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李尔内心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大自然的狂风暴雨相呼应,使他认识到了自己过去得罪恶,认识到了世间存在的罪恶。经过了暴风雨的洗礼,他变成了道德完善的新人,表现了对当时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而对统治阶级却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李尔立场的转变,显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寄托了作者对在位君主的希望。其实,莎士比亚的在文中

的希望和寄托也是脆不可击的,就像李尔在暴风雨中的体味和转变,是所有的在位君王所不可能的,那君王的转变一说就更不现实了。这里照样的透露了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深沉的悲哀。

(四)、《麦克白》是四出悲剧中气氛最阴暗的一出悲剧。悲剧的主题表现的是野心、贪欲的邪恶性。这种邪恶的想法,如果不加以克制,它会使一个好人变成恶人。小则自我毁灭,大则祸国殃民。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夫妇就是作者塑造的这方面的典型。麦克白具有雄才大略,本来可以成就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但是一旦有了野心,便走上了血性的罪恶的道路。虽然他天性中也有善良的一面,可是一旦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他便身不由己的继续向深渊走去——为了保住篡夺来的王位,他变的更加冷酷凶残,杀了更多的人,成了十足的暴君,最后众叛亲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在这出悲剧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主人公泰门是雅典的一个富有的贵族,他乐善好施,对友人慷慨帮助。但是,当他为朋友花尽了所有的财富,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却无人借钱给他。他只得流落荒僻的海滨,孤独而死。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以金钱为杠杆的炎凉世态,其中最有名的是泰门在挖野菜时找到黄金的一段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鄙变成崇高,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段台词,对资产阶级的金钱至上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如果说《麦克白》是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的话,这部作品却是作者对开朗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彻底失望!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不可调和性,在这里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之,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时期,因为王权的落后作用日益暴露,莎士比亚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他开始感到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的创作基调由开朗乐观变为沉郁悲愤,戏剧题材由喜剧转向悲剧。剧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是怎样在严峻黑暗的现实面前一步步走向幻灭的。

三、从传奇剧中,看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破灭后的心态

这一时期,詹姆斯一世的统治进一步暴露出专制王朝的反动本质。资产阶级、

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冲突也更加直接和尖锐。莎士比亚在这种形式下产生了一份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特有的宽容和淡泊,可以说,他经历了诗歌、历史剧、喜剧创作生涯后,已经完成了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工作,他的晚年创作生涯于是进入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这表明莎士比亚已经不再对改良现实社会抱有幻想。他只把人文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神秘主义和未来乌托邦似的世界。 这时期的四部传奇剧,情节相似,充满人世的悲欢离合。剧开场时,主人公遭逢种种不幸,后来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他虽没有完全失去人文主义的思想,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的身上,但是剧中矛盾的解决缺乏现实的基础,每每是通过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的力量,促使坏人悔改。

《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曾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莎士比亚在剧中肯定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并通过普洛斯彼罗的形象,着重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普洛斯彼罗说:“我宁愿压伏我的愤恨而听从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是可贵得多的。”他借助法术来惩罚和教育了恶人,恶人自己忏悔了,才得到宽恕,终于完成了理性的要求。一场暴风雨最后归于风平浪静。这里,莎士比亚正面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这里同样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与喜剧不同的是,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人的自然行动的力量,而是靠梦幻中的法术来达到。

总之,晚年的莎士比亚,面对更加反动的统治阶级,更加强大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他从现实中又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出路,就转向了幻想世界,梦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调和矛盾,实现理想。宽恕和理解是贯穿莎士比亚传奇剧的最重要的思想特征。不管恶造成多大的危害,最终都能得到善的宽恕,由此实现双方真诚的和解,人和人之间的裂痕得到了完满的弥合。这不能不说是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在继续闪耀,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堪称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复活’。

四、结束语

纵观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

的歌唱、幻灭以及“复活”。他引导人们认识自己,懂得人的价值。

莎士比亚像其他人文主义者巨人一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莎士比亚也像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就像《暴风雨》,把社会的改革归结到道德改善的问题上,这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所共同的幻想。但是,瑕不掩玉,作为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塑造的一个个人文主义人物形象,永远在人们的心目中闪光。是的,正如他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他的朋友本·琼孙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世纪!”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集. 朱生豪译[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2]张世君. 外国文学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3]金元浦. 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戏剧鉴赏论文(2)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戏剧鉴赏论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0481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