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为自己、自私自利、实用性等成为生活中基本心态;
3、家乡共同体
①家作为生存、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单位,几乎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唯一归属。家乡随之成为最能激起中国人情怀的地方。
②由于加的规模不确定,由户、族、宗、村、乡等逐步放大,自私和自己等概念也随之逐步放大,所谓“为自己”也就可以是为家人,为亲属,为老乡,乃至为地方和为国家,“私”也就转化为“公”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包含于其中而不可分割。 ③家庭生活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扩张: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互助功能,慰藉功能,养老功能,送终功能。 正因为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性导致了中国人
A、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要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可能;
B、家的扩张导致了社会无法建立,人们也不寻求社会秩序,而是用家庭秩序代替社会秩序;
C、中国人不容易组织起来,社会团体缺乏,同乡会、商会、地方帮派成为组织形式
D、社会边界不清,专业、分工不显著,思维的综合性增强;
4、官僚体制
①血缘称为维系关系的纽带;
②科举制度带来的人往高处走,功利读书,生子读书的观念;
5、儒家思想
①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谓之五伦。 ②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 ③对等关系与不对等关系; ④权威关系;
6、中国际人关系运作 ①中国际人关系运作的特点 A、捆绑性就带,情理并重命题; B、秩序的建立,不对称关系命题;
C、空间上的统一性一再强化,关系同域化命题; ②人情,中国人的社会交换 A、工具性与感情性相互包容; B、维持关系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 C、欠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基本原则; D、报的观念及其行为取代了一般性互惠。 ③人情关系的增进
A、感恩戴德,关系进入到恩情,就体现了价值的无限性(对他人的预先摄像);
B、人情投资,别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厚的社会资源,而你想得到他所拥有的资源,体现了价值的工具性(对他人有目标的投入); C、礼尚往来,一般互惠,只为增进友谊;
7、差序格局:亲疏远近,维系私人道德,公私不分
8、注重脸和面子
翟学伟老师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真的是入木三分。听着老师讲的课,然后联系到生活现实,发现真的是那么回事,从自己家庭到周围的人,好像还真都是这么活着。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原来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有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结果。有些人活着,就是简单的活着,也不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活着。有些人活着,像翟学伟老师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探索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活着,这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惯,因为中国是熟人社会,中国人对土地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存在依赖感,即使今天,安土重迁的观念依然存在,例如现在大学生在外地上学,但仍想着能回自己的老家工作。在上一辈中,储蓄的观念依然很强,中国人总想着以后能更好的生活,总生活在未来想像的美好之中。中国人有串门的习惯,但现在城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灵上却越来越远。中国人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注重血缘关系,亲近疏远,公私不分,注重脸和面子,这些都是存在的,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中。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国人具有的这些的特点都是错误的,也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一切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扎根在中国人身上几千年的东西,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待西方的思想观点,也不能照搬照抄,不能老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衡量中国人,如何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体系,这才是我们需要思
考的问题。
3、
以尊敬老师为例,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当代
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或为什么?请谈出你的看法。(大约500字)
在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 “君”与“师”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是社会师生及师徒关系的原则。学生见到老师,都要执弟子礼,师生关系乃人 伦中的一个大项,终生不变。为什么?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要以“道义”来衡量的。父母带儿女到私塾去读书报名的时候,不但要带领儿女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而且,还要向私塾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母要先向老师行如此大礼,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亲眼见到老师是无比尊严的,老师的教诲是不能不听从的。
而如今之社会,“天地君亲师”这个词,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了,师生关系更多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或者说教学相长。在中小学,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还比较多,师生之间还会有一种类似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但在大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基本只剩下教与学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会更加平等。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短期性无选择的约定关系,在这短期的契约关系内,学生会听老师的话。在过去,这种短期性的关系结束后,会由实向需向长期延伸。但现代,这种延伸将慢慢消失。这说明,中
国社会的关系运作也在发生着改变。 4、
以结婚和生育为例,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当
代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或为什么?请谈出你的看法。(大约500字)
传统中国人认为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的选择。中国人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果一个人到了二十六七岁,还没有结婚,就会被家长或周围的人催,如果三十多岁还没结婚,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一个人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为自己的婚事着急,那周围的人就开始帮着急起来了,例如亲戚朋友帮忙介绍对象,到了单位同事领导帮着介绍,似乎大家都觉得一个人不成家,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这种意识下,家庭称为维持生活的全方位。
而对于生育,传统中国人则认为生子为好。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谈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成了一种通道,普通人想通过科举向高处走,自己这一辈做不到了,就希冀下一代能够做到,但前提是你得有个儿子,因为科举考试只允许男的参加,而女儿都是要嫁出去的,都是为别人养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便有了生子读书,重男轻女的传统。
但是当代中国人渐渐改变了这一想法,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这种观念在城市家庭中尤为突出。这一方面,男女平等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现在男女皆可参加高考,参加
工作,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有所作为。但在一些农村家庭中,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这说明这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而且根深蒂固,一时间还无法完全改变,这也是现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谢谢老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