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

[摘要]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跨界民族问题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界民族问题不仅是民族问题,而且也事关边疆发展、稳定与安全。本文通过对中缅跨界民族傣族的相关研究,简述了傣族跨界而居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对现阶段该跨界民族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和跨界民族工作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边疆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字]中缅边境;傣/掸族;跨界民族问题;边疆治理

跨界民族,是指“那些原发民族和其传统聚居地都被分割在不同国家内,在地域相连而拥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

主张“跨界民族”称谓的典型代表是葛公尚。他对使用“跨界民族”称谓的理由做了充分的分析。他认为,“跨界民族从已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就具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特征:一是该民族为政治边界所分隔,二是该民族传统聚居地为政治疆界所分隔。” 换言之,原生形态的民族在相邻的国家间跨国界而居,他们的地理分布是连成一片的,他们是具有不同国籍的同一个民族。”①中缅两国的傣/掸族就属于跨界民族。

一、 中缅跨界民族傣/掸族渊源与现状

(一)傣/掸族跨中缅国境分布格局的形成

1、傣/掸族的先民及其迁徙路线

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宗教信仰相同:语言和文字同源,同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特别是语言方面,有很多字、词及组合词的构成在读音和语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傣、掸两族都在一年中相同的时间过最具民族特点的节日一泼水节,而且这一节日都作为两个民族的新年,有着相同的意义及相似的庆祝方式。

傣族是中国本土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汉文史籍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史记一大宛列传》、《汉书一张骞传》称傣族先民为“滇越”,《后汉书一和帝本纪》等称傣族先民为“掸”,与华南壮侗语各族合称为“越”,所以掸傣各族与古代“百越”又有着共同的族属渊源。而关于傣族的族称,据史料记载,唐朝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还称“茫蛮”或“白衣”;宋朝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从元朝到明朝,“金齿”继续沿用,并进而扩大作地名,“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多称作“摆夷”。可以上这些称呼都是他称,中国境内的傣族历来就称自己为“傣”。一些汉族群众将“傣族”误称为“泰族”也是不规范的。另外,有不少汉族群众仍称傣族为“摆依”,这是对傣族人民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傣族群众十分反感!在《史记》的语境中,“夷”是对西南各部落人群的一个泛称,而在《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则演成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夷”也带有了贬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按照 1葛公尚:○《试析跨界民族的们}关理沦问题》,《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1

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就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傣族和掸族的族源问题探讨上,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其先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乘象国”——“滇越”。这是古代百越 族群在西南部的一支。而对掸族的起源,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是掸族人发源于中国西南部。

历史上傣族也发生过迁徙,但这种迁徙都是在中国西南和毗邻的中南半岛范围内地区进行的,是在一个大族系范围内发生的局部变动。

英国历史学家戈?埃?哈威认为,缅甸“最初之居民或为印度尼西亚人,然无丝毫遗迹留存,彼等必为蒙古民族所排挤,后者或系居住于中国西部者,包括汉族与来自西藏东部之藏缅族。彼等必顺大江而下,可无疑义,惟其移殖之路线,程序与年代,均无可考。??藏缅族则分为甚多支族,曰骠,曰干阑,曰帖。帖族疑是钦人,干阑或即阿腊干人,骠族则已湮没无闻,或即为缅人之前身也”。“此等民族,由于荒旱与种族之压迫,陆续移入。后入境者逐迫前来者南迁,是故各族均自北而来。此等饥饿之黄色人群,历尽天涯尘土,沿肥沃河岸,渴求一足食暖和之寄居处所,今所得者实为朔北民族无数年来梦寐相系之地。于是移民历数百年不绝。”“缅人虽为蒙古人种,但其传统,每不循源中国,而以印度代之。”“在上缅甸方面,此等印度移民,均为阿萨密越大陆而来,其在下缅甸者,则都自马德拉斯由海道而至,彼等散处缅甸本境”。

缅甸历史学家貌丁昂认为:“山脉屏障把缅甸和她的邻国隔开,但是藏缅部落的移民浪潮不时越过北部山区进入这个国家”。“蒙古利亚人的第三次迁移对缅甸的影响超过了对印度支那半岛的其他地区(的影响)。迁居者是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区的藏缅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越过雪山,穿过茂密的森林,从西北部进入缅甸,另一些人则绕过北部群山,从东北部进入缅甸。最后一次迁移发生在13世纪,当时另一支蒙古人———泰掸人侵入缅甸和孟人占有的地区。”

2、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造成傣/掸族跨境而居的历史原因

在追溯傣族迁徙的历史时必须注意到,直到19世纪末,1885年前后,英国侵占了缅甸。这时中缅间的关系也就变成了中国与控制缅甸的英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中缅之间边界问题也就成为中英之间的外交问题。英国利用原来相对模糊的所谓中缅边界“习惯线”大肆侵略中国领土。面对英国的威胁,清王朝也希望与英因完成划界。1886年7月中英两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其中规定中缅边界应由中英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但对滇缅边界没有明确协议。英国就利用没有明确协议大肆入侵中国领土。1894年中英两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1897年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附款》,1898年、1899年进行了勘界。至此,中英大体划定了中缅边界北段白尖高山向南至南汀河、南段自南卡江至湄公河的界线。中缅边界走向大体定型。

总的来说,两次划界使中国丧失不少土地,如麻栗坝地区,八关以外的地区等,甚至八关中的天马、汉龙、虎踞、铁壁等关及其附近地区也划入英属缅甸。

3、中缅两国1960年划定边界确定了傣/掸族居住地区的管辖权问题

虽然中国的满清政府和国民政府与英国殖民当局签订了多个边界条约,但是中缅边界仍有大片未划定边界。在缅甸联邦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边界问题就成为影响双方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的障碍。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缅双方互相让步,于1960年10月签署了新的《中缅边界条约》。条约规定,对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段的未定界,缅甸同意将1905年——1911年被英国军队占领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

2

国,并按照传统习惯线正式划界。对于猛卯三角区,双方认为1897年中英划界条约规定的“永租”关系不符合目前中缅平等友好关系,决定废除缅甸对猛卯三角地区的“永租”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和互让精神,考虑到缅甸方面的实际需求,中国同意将这一地区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交换,缅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两国政府换文规定的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

至此,中缅边界问题最终获得解决。随着中缅国境线的划定,中缅边境的傣族正式分为两部分,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傣族成为56个民族的一部分,生活在缅甸境内的傣族也有了自己的正式称谓—掸族族群—掸族。

(二)傣族和掸族人口及分布情况

以下是傣/掸族跨中缅两国分布情况: 民族 傣/掸族 中国人口数 (万) 126.1311 中国主要的分布区域 云南边境一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县 缅甸人口数(万) 400万左右 缅甸主要的分布区域 主要聚居在缅甸东北部的掸邦境内,占缅甸掸族60%以上 语言所属 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1、中国境内傣族的人口和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共有傣族126.1311万人。2008年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少数民族中,傣族有35.4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9.91%;①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境内的景谷、景东、普洱、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新平、元江、金平、元阳等30多个县市。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不断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2、缅甸境内掸族的人口和分布

从人口比较的情况来看,傣族的主体在境外。掸族是缅甸人口第二多的民族。据2001年出版的《缅甸研究》一书认为,缅甸讲壮侗语的掸族等相关民族,共占缅甸总人口的7%;②

最近美国CIA网站估计,掸族占缅甸总人口的9%左右。2003年出版的《缅甸》一书,估计全国共有人口5284万,而据最近美国CIA网站估计,目前缅甸的总人口为4813万。这样,如果按5284万总人口的7%算,就有369.88万掸族人,如果按4813万总人口的9%计算,缅甸应有掸族人约433万。看来,可以大致确定缅甸的掸族人口在400万左右。这与有些研 ①②

德宏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州史志办公室编:《德宏年鉴2009》,第50页,德宏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钟智翔:《缅甸研究》,第47页,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究者的估计比较接近。①

缅甸掸族自称“傣”,为了对各地掸人加以区分,还有将族名与地名连接起来的自称,如傣卯、傣腊戍、傣密必拉、傣痕等。当地其他民族称他们为“掸”(Shan)、“撒”(Sam)或“森”(Sen)。缅甸的掸族主要聚居在缅甸东北部的掸邦境内,其余则散居和杂居在克钦邦、克耶邦、上亲敦、杰沙和缅甸本部其他几个县境内;缅北的杰沙、八莫、密支那、曼德勒和东吁、彬文那等城市附近和上亲敦县境内居住的掸族人数较多,克耶邦和亲敦河上游、克伦邦首府巴安附近及缅甸中部为掸人的主要散居地。

缅甸的掸族虽不是主体民族,但人口不少,分布较广,政治上掌握着地方自治政权,有自己的民族武装。它们都曾提出过独立的口号,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关系时好时坏,对中国境内同族的辐射和影响也是复杂而多样的。

二、中缅傣/掸跨界民族问题现状

(一)跨界民族问题含义及类型

1、跨界民族问题含义

跨界民族问题是指因跨界民族的普遍存在而产生的各种与跨界民族有关的问题。跨界民族问题是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包括由于跨界民族的存在而产生的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跨界民族对国家认同程度的影响和对现有政权支持和认可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包括邻国跨界民族与本国跨界民族的共同作用对我国边疆地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消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跨界民族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它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政治势力的干扰和划分,使得一些原本聚居在一块的族群被政治权力割裂开来,先是出现了跨界民族而后来出现跨界民族问题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跨界民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跨界民族问题的必然产生。对于跨界民族与跨界民族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简单的概括,跨界民族是跨界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根本原因。

跨界民族问题是现存国家分隔力的产物,但跨界民族问题不单纯是现存国家分隔力的产物,而且是两种相反力量即国家政治分隔力和民族向心力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及其聚居地被国家政治所分隔的外在力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及民族自身利益的驱使等内在动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2、跨界民族问题类型

第一类跨界民族问题:由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跨界民族问题。这种作用力是通过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失调而产生发挥效应的。它集中表现在民族主义的兴起对边疆地区社会的安定和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产生的影响。

第二类跨界民族问题:由跨界民族而形成的跨界民族宗族势力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影响。

由于邻国跨界民族和我国国内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有的是一个支系,有的是一个宗族,有的甚至曾经是一个家庭,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下就形成了跨界民族宗族势力,这种宗族势力区别于存在与一个国家中的宗族势力,他们之间的关系,之间的聚与离是同国家 ①

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4

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不断不变化,跨界民族宗族势力也随国家问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国家间关系密切良好的时候,跨界民族宗族势力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加强,宗族势力之间的、宗族成员之间的影响就会增强,当国家间关系恶化、国际局势动荡甚至是战争状态时,跨界民族宗族势力的联系就会减弱或是暂时的中断。

第三类是邻国跨界民族的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我国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立了几十个边贸口岸,这些边贸口岸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边疆地区人民的社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边贸的发展形成的人口频繁、大量的流动也给我国边境地区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安问题突出,疾病跨境传播,跨界贩毒和犯罪。这类问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开放就需要交流,交流就需要流动,当人口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时,一定会把自己国家的一些东西带到所到之处。但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给予解除不利于自由流动的条件,我国在边贸方面的管理是相对开放和自由的,这样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交换环境,但同时也为一些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良好环境的人和物提供了可趁之机。

第四类问题:跨界民族问题本身得不到正确和及时的认识,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就是一个跨界民族问题。不平衡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在那些跨界民族居住的地区,如果长时期地存在这种社会现象而得不到正确政策的指导和相关的补救措施,加上与对面的同一民族实际待遇的巨大悬殊,出于民族意识,处于发展滞后的一方对发展较好的一方产生羡慕心理,而后者则产生同情心理,此时民族主义就会抬头,民族意识可能高于国家意识,跨界民族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中缅傣/掸跨界民族问题现状

1、中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缅边境跨境民族国家认同存在

的问题

(1)中缅政治、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崛起”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世界各方对“中国力量”的理解虽不尽相同,但反映却比较集中。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悄然兴起的“中国责任论”,逐渐取代“中国垮台论”、“中国威胁论”成为国际社会针对中国的主流话语。缅甸民主进程问题由来己久、错综复杂:一方面,国内派系众多,对立严重,执政的军政府内部也政变频繁,局势持续不稳;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恶劣,西方国家采取“以压促变”的策略,在支持国内反对派的同时,对缅甸实行经济封锁与制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缅两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缅两国的外交关系会直接影响中缅跨界民族傣/掸族之间的关系。

我国政府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原则,加强同缅甸的经济合作,继续向缅甸提供经济改革方面的帮助,包括鼓励国内企业到缅甸投资,向缅甸介绍和传授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促成两国更多的合作。以利于缅甸早日独自完成民主化进程。在缅甸问题上我国以“睦邻、安邻、富邻”为原则,不干涉缅甸内政,尽可能支持缅甸稳定和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缅甸经济社会的进步。一个睦邻友好、区域合作的中缅关系,对促进地区稳定和经济合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并必将有益于中缅跨界民族傣/掸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缅甸处于典型的普力夺社会形态之中。在普力夺寡头统治的社会里,政治就是个人和家庭集团之间的斗争;在激进的普力夺社会里,政治就是各小圈子之间在制度层面上的职业团体间的斗争。在群众普力夺社会里,各种社会阶级和社会运动主宰一切。在缺乏公认的程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在线全文阅读。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9623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