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字、词、句
?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 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史记·周本纪》
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 形字)。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迹与跡、唇与脣。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
?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喻和谕
?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预和豫
?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今字
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说与悦 辟与闢、避、僻。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 )身与娠 疲与羆 不与柎 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 弟与悌 知与智 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 俸 采与彩 採 綵 不与 否 柎
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
?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
?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 完全同音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振通赈,救济的意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的意思。 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莫通幕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即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趣和促 怡和嗣
通假和假借 古今的联系与区别
1假借和通假(依声托事,借音表意义)造字假借 用字通假 2通假和古今 古今是历时现象 通假是共时现象
3通假和本字之间一般不能逆推,但有个别现象可以。毋通无。由和猶。有些通假字可以代替好几个本字:适 通嫡谪 敵
好几个通假字可以分别代替同一个本字:详、洋阳通佯 还有传递性通假的。比如亡通无,无通毋。 但注意: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教学过程中,往往古今字和通假字都一起被认为是通假字。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扩大 缩小 转移 感情色彩等)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蒲松龄《狼》 古:大腿。今:屁股。
鱼肉 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词:虚词和词性活用 (一)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赵威后问齐使》。 食:读SI(第四声),给予食物。 衣:读YI(第四声),给衣服穿。 名词用作状语
秋水时至(时,季节,但这里表示按季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这里翻译成在隧道里)
(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具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所表示的行为或性状。
动词的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居 向使(当初假使)四君却宾客而不内。却:使……退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明:使……昭明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业:使……成功立业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侣、友: 以…为友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以……为鄙,把……作为边境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之:以之为异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之:以之为羞
特定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式(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
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臣诚恐见欺于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宾语前置 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 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 “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
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 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 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 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 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 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 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 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 短语。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 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 “甚矣,汝之不惠。”“美哉, 我少年中国。”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
2、大王来何操?( C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
4、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E )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 6、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G ) 7、战于长勺( F )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⑤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 ③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 ④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 ⑤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2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单举一个例子) 其
作代词(第三人称 指示代词)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副词(客观委婉的口吻表达推测、期望的语气,翻译为大概 也许 难道。 其谁曰不然
作连词(假设和顺承关系,如果 而) 其若是,孰能御之?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作助词(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地) 兄弟不知, 其笑矣。
句子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
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 、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中心语 修饰语)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漫步校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诸如“BT”、“晕”、“倒”,是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式,因为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
批评者中声音最为洪亮的当属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和颠覆。他们担心现行的语言规范正在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威胁,因此必须对网络语言进行纠正,必要时要通过立法禁止。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担忧地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西化’,其二就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
然而,与一些正统语言专家回避甚至鄙视网络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网民却对网络语言喜爱有加。首先,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幽默的特点,能够使网上交流锦上添花,使大家说话更遂心更直率。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宣泄情感,自我解压。
其次,网络语言的诞生更多地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有其自然的生命力,其中的一些词汇早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为大众所接受。网络语言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不会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反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扬。
面对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笔者倒是认为,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拿来。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时代车轮前进的印记。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网络语言虽给传统语言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传统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其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网络语言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要保持一定的宽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字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