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创新、主动实践的天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班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进一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班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应做到“四个三”
时下,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步成为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在融洽师生和生生间的情感,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由于分组的随意、组织的散乱、参与的不均、关系处理的失衡等问题,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摆架子、走过场。那么,小班化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应做到“四个三”: 一、把握三个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作为教师,不能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一是把握个人无法完成的时机。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大真线洋头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录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要求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客车??。分组后再一次统计数据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是把握意见分歧的时机。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出现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强,存在随风倒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如: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学生就出现两种算式,一部分学生从十位加起,一部分学生从个位加起,针对这个矛盾焦点,究竟哪一种是合理的,让学生小组开展争辩,以便学
生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可见,意见不一时,采用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三是把握开放性问题的时机。“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出示8个一元、四个二元、一个五元,要求学生从中拿出8元钱,可以怎么拿?这时有的学生说可以拿8个一元,有的学生说可以拿四个二元等等,学生给出许多答案,师问:怎样才能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出来,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探讨怎样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即有序的寻找。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培养三种能力
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在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开展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以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切实有效的。为此,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思维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合作交流才是有效合作。
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小组成员通过语言的表述,把自己的思路与方法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才能达到思维的共鸣。一个学生在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问题后,再让其他学生叙述一遍。通过这样反复的强化,从而有效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或知识,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在你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样想?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 三、建立三大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织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交流、评价、竞争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建立交流机制。互动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思维的关键所在。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交流互动,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一盏灯,能指明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一是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地了解,为他们制定一个“水平线”。二是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评价机制。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3、建立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如经常性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 四、处理三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对集体负责,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不能有消极等待或依赖小组其它成员的思维情绪。汇报学习成果时可采用“小组中心发言人”制,然后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中心发言人要组织组员讨论,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做好整理汇报工作,在全班交流时应负责把小组意见表达完整准确。
2、处理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组内含有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以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学生轻视能力弱的学生,自己抢着发言不听别人见解,而能力弱的学生因怕说错而引起同组同学的讥笑而不敢发言,从而使小组内出现垄断现象,所以应注意处理好他们之间的
关系。一是针对在小组中不同同学的自卑心理、骄傲心理、孤芳自赏心理等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二是当能力弱的学生有点滴进步时,给予大力表扬;三是采用轮换组长制度,促使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才华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气氛。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导”与“演”进行有机结合,应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师生有机会进行互动交流。只有当学生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才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才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从而把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班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