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深化。如何正确处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呢?
一、结果应通过恰当的过程来获得
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所谓重结果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及教学的结果,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往往只是对结果反复强调,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制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以传统的教法,基本上属于一种知识灌输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知识爆炸”“信息海量”的现状,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继承人类已经获知的所有知识。因此,如果不让学生关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和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必然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被淘汰。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之一突出了出来。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课堂中,我们必须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发现,去探讨。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并且能使学生对结果理解的更清晰,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应得出一定的结果
“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过程才是真正重要的”。这是新课改中产生的错误认识。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转变以前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含义,极端地认为,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就不需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与否,获取的程度如何,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只求“表面热闹”的教学,突出了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让学生“动了却没有懂”热热闹闹,却无收获。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肤浅、浮躁,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的。
重过程但不能以牺牲结果为代价。过程产生结果,而结果同时又催生了新的过程。如果学生只知道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必然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课堂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要义,而素质既包括了能力也包括知识。另一方面,基本的知识是形成逻辑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而低一级的知识更是高一级过程的催化剂,因此,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缺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