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2.1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 课题:对数的概念 2. 课时:1课时 3. 年级:高一年级 4. 模块:高中数学必修1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 6. 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7. 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1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1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这既是对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与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与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分数指数幂和指数函数的学习,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对数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及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二者是互逆的关系.对数概念的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指数的理解,又为后面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对数函数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数的概念,会运用中英文进行阐述;

(2)理解对数式和指数式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两者之间的转化; (3)能运用指对互化求解对数式中的未知数,了解对数恒等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对互化,让学生体会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对数恒等式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后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史的穿插讲解,让学生感受对数的发现的重要性;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指对互化,学会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辩证的看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概念的理解、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形成、指对互化的应用.

六、设计思想

在对数的概念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利用指数与指数函数相关知识生成对数的概念.利用数学史和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在指对互化应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会运用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后证明等数学思想方法,将对数这一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编排上以情境或问题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活动中强调学生主体思考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的思想.教学工具主要利用PPT.

八、教学过程

(预习教材P62~ P64,可结合pre-calculus 教材P342-P343对相关英文表达进行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情境】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13亿. 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设x年后我国人口数复习 回顾 2min 为1999年底人口数的y倍,建立y与x之间的关系. 【回答】y?1.01x,x?0(指数函数) 【问题】如何计算10年、20年、30年后人口数分别可达到1999年底人口数的多少倍? 【回答】y?1.0110、y?1.0120、y?1.0130: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的值. 在复习的情境中,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多少年后人口数可达到1999年底人口数的2倍、3倍、4倍? 新课 导学 探究任务一: 对数的概念 【回答】2?1.01、3?1.01、3?1.01 【思考1】问题具有怎样的共性? 【回答】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 【思考2】怎样求指数呢?例如:由1.01?N,求x. xxxx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设学生回答 (个人) 教师点评、总结 学生回答 (集体) 置,让学生回顾指数函数.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便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提出对数问题 教师点评、思考1让学生体会问题的关联;思考2利用具体问题引起学生回答 (集体) 15min 5min 学生回答【思考1】 (个人) 总结 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对数概念. 【数学史】16世纪英国数学家纳皮尔提出了对数的概念;17世纪,欧拉给出对数和指数之间的关系(给出定义). 【新知】一般地,如果那么数x叫做以a?N?a?0且a?1?,x简介对数发现和命名,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同 教师阐述 时便于学生记住对数的英文翻译,也便于学生理解对数符号 a为底 N的对数(x is the logarithm (base a) of N). 【数学史】英文词源.这个单词源自拉丁文,从英文角度分析,log是木筒的意思;arithm取自arithmetic的前六个字母,有计算的意思.计算筒是纳皮尔发明用于计算的工具,可以计算对数.(展示计算筒图片,见附录1) 让学生学会2?1.01、【练习】分别用中英文指出,x学生回答 (个人) 学生点评 (集体) 教师点评 用中英文描述,指出中英文局限性,引出数学语言 3?1.01、3?1.01三个等式中x的名xx称(情境问题) 【新知】欧拉提出的对数式: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强调数学语言是国际通 教师阐述 用语言,强调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base)N叫做真数(antilogarithm) 当a?0且a?1时,我们把ax?N称作指数式(exponential forms)把logaN?x称作对数式(logarithmic forms). 【思考1】根据对数定义,思考指数式探究任务二: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8min 与对数式之间的关系?(见附录2) 体会定义中学生思考、指数式和对教师总结 数式的关系,理解指对互化思想 【总结】对数式和指数式是表示a 、x、交流、发言 N三者之间同一关系的两种表达形式,可互相转化 当a?0,a?1时,ax?N?x?logaN 【注】?是“等价(equivalent)”的意思. 【例1】将下列对数式化为指数式,指数式化为对数式. (1)log327?3; (2)log132??5; 2学生学案书写,个别学生黑板书写,共同评判 教师总结 让学生熟悉指对互化 (3)log523?a; (4)54?625; 1(5)2?7?; 128(6)3a?30 【总结】强调注意书写,注意对数符号的书写,与真数才能构成整体 【思考2】对数式中a、x、N相应的取值范围? 【结论】a??0,1???1,???、x?R、让学生理解对数式中各学生观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 参数的取值范围,便于后续对数函数教学 N??0,??? 【思考3】任何实数都有对数吗? 【结论】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练习】将指数式10?2?0.01化为对数式 【小结】①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并把常用对数log10N简记为lgN 介绍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数学史的介绍以及类比π,可以让学生更 教师阐述 好的理解无理数e,英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应概念的英文表示,同时也便于理解简记符号 【数学史】还有一个特殊的数,经常被常用对数 自然对数 2min 用来做底数.这个数就是欧拉首次提出,并以欧拉名字(Euler)首字母命名的无理数e(约为2.71828??)e是无理数,代表2.71828??这个数,就像π代表3.1415926??这个无理数一样.由于e在科学技术中使用较多,英国教师斯佩德提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ln(logarithm nature). 【小结】②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并把自然对数logeN简记作lnN 【试试】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指数式. (1)lg100=2; (2)ln100=4.606. 【例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lne3?x;(2)logx8?6;(3)指对互化应用: 对数式中值的求解 6min lgx?4. 学生回答、互评 教师总结点评 检验学生对特殊对数的理解情况 若学生无思学生思考、交流,最终形成解决办法 路,教师引导考虑对化指;学生有思路,教师总结点评 指对互化的应用 【小结】 a. 应用指对互化解决对数式中未知数求解问题(知二求一): ①对数式化为指数式;②求解x的值; b. 求解对数式的值可以像例1一样,先设其为x,求解x的值. 【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21; (2)log11; 51(3)log1515; (4)log1; 33内容安排上是利用指对互化让学生了解对数恒学生口答特殊情况,猜想一般结论,交流后总结证明一般结论的方法 教师引导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后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 等式,同时,也是对例2的结论b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上,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结论,先猜想后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 典型 例题 15min 【思考1】观察例3中的(1)-(4),猜想loga1??、logaa??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总结】loga1?0,logaa?1(a?0且指对互化应用: 【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381; (2)log116; 对数恒等式 2a?1). 9min 【思考2】观察例4中的(1)、(2),猜想logaan??,并证明你的结论. 【总结】logaan?n(a?0且a?1). 【例5】求下列各式的值: (1)10lg5; (2)3log37. 【思考3】观察例2中的(7)、(8),猜想alogaN??,并证明你的结论. logaN【总结】aN?0). ?N(a?0且a?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156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Java习题
下一篇:单片机答案汇编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