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差10.8极差中线上控制线下控制线R/mm0.60.40.20123样组号45
根据x?R图,该工序工艺稳定性较好。
2-21 在车床上加工一批工件的孔,经测量实际尺寸小于要求的尺寸而必须返修的工件占22.4%,大于要求的尺寸而不能返修的工件占1.4%,若孔的直径公差T=0.2mm,整批工件尺寸服从正态分布,试确定该工序的标准差σ,并判断车刀的调整误差是多少? 解:已知F(z1)?0.5?0.224?0.276?z1?0.76,
F(z2)?0.5?0.014?0.486?z2?2.20
?dmax?x?2.20d?d??Tmin且??max?2.96????0.068
x?dmin?2.96??0.76??已知车刀调整量??dmax?dmin?x
2?由此可以求得调整误差:
??2.2?0.76???1.48?0.068?0.1mm 2
第三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
3-5 采用粒度为36号的砂轮磨削钢件外圆,其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1.6?m;在相同的磨削用量下,采用粒度为60号的砂轮可以使Ra减小0.2?m,这是为什么?
答:砂轮的粒度越大,则砂轮的磨粒尺寸和磨粒间距就越小,在相同磨削条件下参与磨削的磨粒就越多,工件表面单位面积上刻痕越多,磨削表面的粗糙度值越小。
3-19 试解释磨削淬火钢件,磨削表面层的应力状态与磨削深度的实验曲线。
答:淬火钢件表面为马氏体。当磨削量很小时,温度影响很小,更没有金相组织变化,主要是冷态塑性变形的影响,故表面产生浅而小的残余压应力;当磨削量开始增大时,热塑性变形起了主导作用,表面产生很浅的残余拉应力;随着磨削量的增大,磨削热量导致钢件表面金相组织发生变化,表面淬火层的马氏体开始回火变为珠光体,密度增大体积减小,导致残余拉应力继续增大;随着磨削量的增加,表面热量增加,工件表面层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如
果这时有充分的切削液,则表面层将急冷形成二次淬火马氏体,表面产生了一薄层一次淬火层,下层是回火组织,导致表面残余压应力减小,直至产生表面的压应力。
3-22 什么是自激振动?它与强迫振动、自由振动相比,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机械加工过程中,在没有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由系统内部激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振动,称为自激振动,简称为颤振。与强迫振动、自由振动相比,自激振动有以下特征:自激振动是在没有外力干扰下所产生的振动,这与强迫振动有本质的区别;自激振动的频率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取决于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自激振动不会因为阻尼存在而迅速衰减,而自由振动受阻尼作用迅速衰减。
3-28 试分析比较下列刀具结构中哪一种对减振有利?刚性车刀和弹性车刀,直杆刨刀和弯头刨刀,为什么?
答:刚性车刀比弹性车刀的刚性好,加工时刀具变形小,有利于减振;直杆刨刀与弯头刨刀相比刚性要好,加工时刀具变形小,有利于减振。
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4-6 试分别选择图示各零件的粗、精基准(图a为齿轮零件简图,毛坯为模锻件;图b为液压缸体零件简图,毛坯为铸件;图c为飞轮简图,毛坯为铸件)
答:a)选择左端面作为粗基准,加工A面;然后以A面作为精基准,分别加工左端面和圆孔面。
b)选择不加工的大圆内表面为粗基准,加工内孔A;以A为基准,加工其余表面。 c)选择直径小、长度长的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加工最小内孔;再以最小内孔为基准,加工其余内孔。
.034-12 欲在某工件上加工?72.50mm的孔,其材料为45钢,加工工序为:扩孔;粗镗孔;0半精镗、精镗孔;精磨孔。已知各工序尺寸如下:
.03.046.19精磨——?72.50mm;精镗——?71.80mm;半精镗——?70.50mm; 000.30.46粗镗——?680mm;扩孔——mm;模锻孔——?59?2mm。 ?6400?1试计算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及余量公差。
.03解:精磨—?72.50mm,加工余量72.5?71.8?0.7mm,余量公差0.046+0.03=0.076mm; 0.046精镗—?71.80mm,加工余量71.8?70.5?1.3mm,余量公差0.19+0.046=0.235mm; 0半精镗—?70.500.19mm,加工余量70.5?68?2.5mm,余量公差0.3+0.19=0.49mm;
.368?64?4mm,余量公差0.46+0.3=0.76mm; 粗镗—?6800mm,加工余量.4664?59?5mm,余量公差0.46+3=3.46mm。 扩孔—?6400mm,加工余量
4-16 图示小轴部分工艺过程为:车外圆至?30.50?0.1mm,铣键槽深度为H0?TH,热处理,
0.036?0.05mm,求保证键槽深度为磨外圆至?30??0.015mm。设磨外圆与车后圆的同轴度公差为?T?0.2mm的铣槽深度H0H。 40?0.2解:根据加工工艺,可以得到图示尺寸链,封闭环为键槽深度A0?40;组成环为车外圆TH?0.018mm,为减环;铣键槽A1?15.250A?H?0.0520mm,为增环;磨外圆A3?15?0.0075mm,0.025为增环;同轴度公差为A4?0??0.025mm,为增环。
A2?A0?A1?(A3?A4)?4?15.25?(15?0)?4.25mm
?sA2??sA0??xA1?(?sA3??sA4)?0.2?0.05?(0.018?0.025)?0.107mm ?xA2??xA0??sA1?(?xA3??xA4)?0?0?(0.0075?0.025)??0.0175mm
0.107即A2?4.25??0.0175mm
H?4.2325mm,TH?0.1245mm
第五章 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5-14 减速机中某轴上的零件尺寸为A1?40mm,A2?36mm,A3?4mm,要求装配后齿
0.25轮轴向间隙A0?0?试用极值法和统计法分别确定的A1、A2、A3公差及分布位置。 ?0.10mm。0.25解:根据装配工艺,可以得到图示尺寸链,封闭环为A0?0?组成环A1为增环; A2为?0.10;
减环; A3为减环;选择A3为调整环。
(1)按照等公差法分配T1?T2?T3?T0/3?0.05mm,再按照公差入体原则,确定偏差:
0.05.05mm, A?36A1?40020mm 0??sA0??sA1?(?xA2??xA3) ?????(???)xA1sA2sA3?xA0?xA3??sA1?(?sA0??xA2)?0.05?(0.25?0)??0.2mm ?sA3??xA1?(?xA0??sA2)?0?(0.1?0.05)??0.15
0.15A3?4??0.20mm
(2)按照等精度法分配,选择IT9级公差,可以得到??150?0.97
62?62?30确定T1?T2?0.06mm,T3?0.03mm,再按照公差入体原则,确定偏差:
0.06.06A1?4000mm, A2?360mm
??sA0??sA1?(?xA2??xA3) ?????(???)xA1sA2sA3?xA0?xA3??sA1?(?sA0??xA2)?0.06?(0.25?0)??0.19mm ?sA3??xA1?(?xA0??sA2)?0?(0.1?0.06)??0.16
0.16A3?4??0.19mm
5-16 图为车床床鞍与床身导轨装配图,为保证床鞍在床身导轨上准确移动,装配技术要求规定,其配合间隙为0.1~0.3mm。试用修配法确定各零件有关尺寸及其公差。
0.30解:根据装配工艺,可以得到图示尺寸链,封闭环为配合间隙A0?0?组成环A1?30、?0.10;
A2?36为增环; A3?20、A4?46为减环;选择A3为调整环。
由于各个配合表面为平面,加工手段选择半精铣,精度为IT10级,取
T4?T2?T3?T4?0.1mm,补偿环最大补偿量为:
Fmax?T1?T2?T3?T4?T0?0.4?0.2?0.2mm
00确定各补偿环的极限偏差:A1?300?0.1,A2?36?0.1,A4?46?0.1
由于补偿环为减环,修配后尺寸变小,造成封闭环尺寸增大。为保证封闭环尺寸,补偿环修配前必须保证封闭环要求的最大尺寸,由此可以确定补偿环的最小尺寸:
A3min?(A1max?A2max)?A4min?A0max?(30?36)?45.9?0.3?19.8mm A3max?19.9mm
设置最小修配量为0.1mm,则补偿环尺寸为A3?200?0.1mm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机械工艺学课后习题(王先逵)(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