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九课《 母亲的恩情 》 主备人: 教材解读: 使用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授课时间: 本课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外所配3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并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预习作业设计: 1. 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类字、二类字,并做不同标记。 2. 读课文,标出小节号。 3. 读《同步》中《母亲的恩情》一课,拓展知识。 教 学 过 程 教师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以情导入,诱发感恩【目标3分钟】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第二板块——揭示课题,学习生字,了解作者【目标3分钟】 1.(板书:母亲的恩情)恩,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指名读课题,感受母恩。 学生学习活动 1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2.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说说《同步》上了解到的“孟郊”的故事。 第三板块——初读课文,感知恩情【目标15分钟左右】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铭记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第四板块——指导写字【目标15分钟】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学生自读课文。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词语。 齐读,开火车读。 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仔细观察字形,注意写字姿势。 2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学会分析字形,总结写字规则。 第二课时 第五板块——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目标3分钟】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你觉得你的妈妈对你怎 么样? 2.是啊,妈妈的关怀无处不在,她常常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妈妈对子女真是恩重如山,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9课《母亲的恩情》。 3.让我们一起郑重地写下“恩”字。(注意提示“恩”字的记忆方法。) 4.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恩情?是谁在表达这种恩情?(板书:母亲孟郊) 第六版块——品读,感悟真情【目标27分钟】 短短的一首小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
3
书空课题。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子对母亲的感恩,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结合图文,展开想象,说说图上你都感受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到了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孟郊写的诗歌《游子吟》。 一、学习诗歌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这首诗的来历可不简单,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大家的语文书中。请大家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 出示诗歌《游子吟》,检查阅读情况。 第一段,思考: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话最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 打开语文书,学生默读课文。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 针一线线地缝着。 3.(课件出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你观察到了什么?你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4.对比:“一针一线”和“一针针一线线”,哪个词语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 5.再次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二、学习诗歌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让我们再次细细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看一看,母亲缝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缝呢?(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解释:这里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否则出门人回来的日子 用记号笔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 2.因此,母亲此刻在想…… 指名读。 朗读指导:读出母亲的担忧。 3.这真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示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观察书中插图2,想一想,母亲此刻会说什么? 5.母亲这么担心儿子,这么期盼儿子早日归来,请大家默 小记者采访,说说母亲此刻会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 4
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母亲这样的心情。 6.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饱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三、学习诗歌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同学们,如果你是孟郊,此时此刻,手捧母亲亲手缝制 的衣服,耳听母亲殷殷嘱咐(看插图3),你会想些什么呢? 思考:听到妈妈的殷殷嘱咐,你会想些什2.是啊,尽管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么? 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3.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小草;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小草如果没有阳光会怎样?孩子如果没有妈妈会怎样? 思考:阳光指代什么?小草又指代什么?(板书:恩情报答)你从课文中哪一句知道的?(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4.(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谁说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第六版块——诵读诗歌,升华情感。【目标5分钟】 1.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一生都无法忘怀,于是,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2.划分节奏,读出重音,感悟诗歌的意蕴。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配乐吟诗。 5.听音乐学唱《游子吟》。 6.给诗歌配上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第六版块——总结【目标5分钟】 1.同学们,我们都有深爱自己的母亲,小草尚且知道用生机勃勃报答太阳的恩情,孟郊把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化作一首小诗。你们作为儿女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 2.是啊,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和安慰。让我们随着音乐,唱小组讨论,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 指名回答。 多种形式对诗歌进行复习巩固,使之熟记成诵。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反问、感叹的语气。 齐读课文。 全员起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板书设计: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5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资料: 孟郊:唐朝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官居溧阳尉。其诗作力避平庸浅率,追求古淡清寒。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教后反思: 精彩之处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学生表现: 本节课最佳学习合作小组
6
下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小组和学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母亲的恩情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