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有删减)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14.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4分) 15.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19题
在交流互动中显示文化魅力
戎丽娟
①近期,一名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有人点赞,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名女生身穿中式旗袍是一种“文化挪用”,其中一位网友说:“我的文化不是你的……毕业舞会晚装。”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②文化冲突向来是容易引发广泛参与的争议性话题。不过,这件事情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美国女孩怎么就不能穿旗袍了?
③一件小小的旗袍引来如此激烈的争议,实在令人意外。一些争议的言论里布满了“文化挪用”“消费主义”等似是而非的“大词”迷雾,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名高中生因为喜欢旗袍而选择在毕业舞会上穿着。这本身没什么不可理解之处,而那些无限拔高其背景含义的词汇,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④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回到常识就会简单很多。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没有谁可以将某一种文化“据为己有”,也没有谁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为例,众所周知,旗袍盛行于20世纪前半叶,它与满族旗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逐渐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式衣着,同时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响,产生了海派旗袍等类型风格。单从旗袍本身的演变历史来说,恐怕也离不开文化交融的背景。而我们今天所穿的衣服,主流也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大喝一声:“不许穿我们的衣服”,是否也会有些突兀?
⑤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若继续用封闭狭隘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无论是拒绝理解他者还是拒绝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种抱残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动,固执的自我封闭,带来的往往是落后和衰败。
⑥即使是在学术界,所谓的“文化挪用”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所以,与其执着于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扪心自问,当我们看着这个美国姑娘穿上旗袍时,有被冒犯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况,外国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
国际高端秀场,许多大牌设计师们也常常在设计的流行服饰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
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已今非昔比,近些年不难见到外国人穿旗袍、唱中文歌和背诵汉语古诗。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想必不是冒犯或是什么“文化挪用”,而是来自异域的友好示意。
⑧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吸纳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⑨进入现代社会,抱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是对我们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闭、对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敌视的心态,事实上是一种弱者心态。在中国已走向世界的今天,这种心态难免有些不合时宜。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人的践行和发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与其非议美国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现仁义礼智信的中华风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14日,有删减)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8.如何理解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内涵?(6分) 19.依据文本,概括文化需要交流互动的原因。(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弘一法师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终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紧紧隐瞒。不值一提: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不足为奇:不值得
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2. C(C项使用比拟手法。A项使用借代手法。B项使用比喻和借代手法。D项使用借代手法) 3. C(“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唐人的古诗则……” ②⑤句联系密切,排除A选项。根据标点符号和结尾,可以判断②⑤应放最后,排除B选项。选项④中“少受时空限制”对应着①中“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所以①④排在一起,故选C)
4. B(A项中“家父”指自己的父亲。C项“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形容生命垂危,用在这个语境中过于夸大,让看留言的人不安。D项“人固有一死”不合适。在老年人面前忌讳提到死亡,并且“死”与这个演出成功的欢乐氛围极不相称)
5.D(画面上,人在屋内安然地看书或作画,屋外流水潺潺,白云悠悠,云水飘渺,辽阔旷远。人虽不观景,而人与景契合无间,各自逍遥,正符合诗中云常来往而人不送迎之意。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意境高远。B.“寂寞”“空”,表达的是深深的愁绪,鸟去山空,又有离别之意,与画面之安居不符。C.虽然“笑”和“知心”是积极的情感,但“聊”和“自”暗示出知心而能乐我者唯有西山云草,整体意境仍是孤独的,与画面上人与山景离而有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C(病:担心,忧虑)
7.B(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8.⑴(4分)(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课”“俟”“质”各1分,句意1分)
⑵(4分)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周恤”“泉”“簿”“他日”各1分)
9.(4分)重视子女教育;勤俭持家;知恩图报;孝顺长辈。(1点1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6分)(1)通过写梓州地外僻远、地势艰险(2分),感慨仕途艰难,羁旅漂泊(2分)(2)阴云密布之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伤压抑。(2分)
11.(5分)直抒胸臆,想象(2分),写自己三年来一直抑制着思乡之泪,即将进入新的一年恐怕再也抑制不住了,写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和思归而不得的愁苦无奈(2分),和首联形成首尾呼应。(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⑴江天一色无纤尘⑵危樯独夜舟⑶古来圣贤皆寂寞⑷玉箸应啼别离后⑸小楼吹彻玉笙寒
⑹飞云冉冉蘅皋暮⑺莫道不销魂⑻笑谈渴饮匈奴血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4分) ①内容上:写生活中工人将钉子钉入树干却无法拔出,暗含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2分)②结构上:照应标题,自然引出下文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为文末抒发同情大地的痛楚做铺垫。(2分)
14. (4分)①钉子被工人钉入树干、被居民钉入墙壁;②螺丝钉借助螺丝刀进入木板;③树木生长于大地;④建筑矗立于地面;⑤钉子、植物根刺进入脚底。⑥人执着于一项工作。 (每点1分,答满4点即可)
15. (6分)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衬托(或类比)和短句,②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③表达了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手法答“反衬,用请来的木匠木工技艺的娴熟反衬生活中的木匠技艺的荒疏”给1分)
16.(6分) ①通过评述现代木匠用钉子替代榫卯结构的现象,表达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②通过对树木疼痛的感同身受的描写,表达对自然遭受人类伤害行为的同情,和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③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和回归生命本身的反省与思考。(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7. (6分)首先,由美国高中生穿旗袍的照片,引发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其次,以旗袍的演变和西服的引入为例,分析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最后,表明观点:应保持宽容开放心态,在交流互动中最大程度的展现文化魅力。(每点2分)
18. (6分)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文化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表达甚至演变才会不断发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中华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有魅力。 (每点2分)
19.(6分) ①固执和封闭会带来落后和衰败;②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实需要文化走出去。
③文化的交流碰撞往往会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④在交流和碰撞中,文化魅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七、作文(70分) 20.参考立意:
(1)人生应坚持追求完美。
(2)人生太过完美,有时也是一种缺憾。 (3)人生是不完美的,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 (4)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坦然接受。 (5)人生就是一个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祖母白孺人,二十二岁嫁给了我的祖父张政諴。祖父才能出众且好学,通晓六艺和诸子百家之书。他的父亲张文复让他到北方学习,在顺天参加乡试。不久生了病,在京城去世了。报丧的通知送到家中,白孺人悲伤得昏了过去。当时张文复七十一岁,呼喊道:“天啊,儿子和媳妇一起死了吗?”过了一会,白孺人苏醒过来,张文复说:“我老啦,孩子们都还年幼,你会死吗?”白孺人哭泣着说:“不敢。”第二年,张文复生了重病,等到病情危急的时候,看着白孺人哭泣着说:“我快要死啦,孩子们和你相依为命,你活着一天,孩子们也就活着一天啊。”过了好一会儿,叹息道:“家里太贫穷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我死了,你能活下去吗?”白孺人哭泣着回答道:“我生死都和孩子们一起。”张文复于是就去世了。
当时白孺人有三个儿子,叫思楷、蟾宾、瑞斗。(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有人说白孺人家贫穷到了极点,如果让儿子从事其他的事情,可以养家糊口;现在让他们读书,书未读成就饿死了。白孺人说:“从我的公公往上数五代都是读书人,我的丈夫也是读书人,到了我的儿子辈家族的学习遗风断绝,我死后无法去见公公。”最终让儿子们学习。张文复有个弟弟叫衍黄,年龄大了,在家中教学,可怜几个孙辈的孩子,常常教他们学习。曾经对白孺人说:“你的儿子可以造就,我想要严厉地督促他们,但想到他们饿着肚子,又不忍心了。”白孺人感谢道:“有幸让您督促他们,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自从张文复去世后,白孺人带领两个女儿织布来谋生。十几年间,家中平常不吃两顿饭。只有在节日和家中先人忌日的时候,才备办一些食物来祭祀。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张政諴在京城去世,内阁中书许宏声替他料理丧事。张文复的丧事是由张衍黄料理的。白孺人特别感动,说:“我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忘了这些大恩大德。”
白孺人在张政諴去世之后二十六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她的父亲名叫琪,母亲是吴太孺人。白孺人在娘家还未出嫁的时候,吴太孺人生病,白孺人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和药一起献给母亲,母亲的病就好了。等到张文复病情危急的时候,白孺人又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献给他。等到白孺人去世的时候,儿子瑞斗也为她割下大腿上的肉。白孺人
去世后五年,思楷及瑞斗扶着白孺人的灵柩,到加冠桥张政諴的墓地,将她和张政諴合葬在一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