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简答题、论述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月4日——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2月15日,梁启超在《改造》3卷6号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4月6日——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

阿Q和革命

流氓无产阶级在所有的大城市里都是由与工业无产阶级截然不同的一群人构成的。这是盗贼和各式各样犯罪滋生的土壤,是专靠社会餐桌上的残羹剩饭生活的分子、无固定职业的人、游民??能够作出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和狂热的自我牺牲,也能干出最卑鄙的强盗行径和最龌龊的卖身勾当。

流氓无产阶级所遭受的“苦难”与工业及农业无产阶级(以下合称“产业无产阶级”)所遭受的苦难是“截然相反”的。产业无产阶级是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剥削阶级剥削与压迫。剥削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是根本没有什么“人道”概念的,他们象对待牲口一样对待无产阶级,榨干他们的血汗、镇压他们的反抗。因此,以革命的暴力对待反革命的暴力,是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选择。虽然遭到这般苦难,产业无产阶级始终保持着正义的优势和自己队伍的纯洁性——无产阶级本身就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解放自己,而是要解放全人类。而流氓无产阶级,则是一批自甘堕落、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腐化分子,他们梦想一夜暴富,梦想不劳而获,天然就是上层的剥削阶级分子的别动队与后备军,与产业无产阶级除了一无所有这一点相似之外,毫无共同语言。流氓无产阶级在任何社会下都是社会渣滓、害群之马,他们毫无建设文明的本领,只有破坏文明的能量。流氓无产者总是能与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反动统治者、政治流氓找到共同语言。流氓无产阶级参加“革命”,也根本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人类的解放,而是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

阿Q是流氓无产阶级中对社会危害度稍轻一些的无业游民,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对阿Q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流氓无产阶级的其他分子,比如恶棍、无赖、流氓、惯匪、敲诈勒索者、骗子手,他们是一批彻底没有人性、道义和基本的做人准则可言的社会渣滓,他们的理想完全是以一种剥削社会代替另一种剥削社会,除了让这些流氓无产者成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新的剥削者之外,劳动人民除了付出血的代价,还会得到什么?明代末年,流氓无产者张献忠所进行的“起义”,走到哪里就屠杀到哪里,造成四川人民“百不存二”;等到进了成都,头一件事情就是四处掳掠,充实后宫;后来在成都站不住,就干脆屠杀了全部成都居民,一把火烧掉了锦绣蓉城。

由于流氓无产者的地位和本性所决定,阿Q身上的革命因素是始终存在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阿Q的革命带有流氓无产者革命的性质,带有农民革命的特色,具有自发性、破坏性和私有性。革命的行动就是破坏、掠夺、杀掳,革命的目的就是占有、改换门庭,最后被革命者取而代之。阿Q的革命是失败的革命。革命党不但不准他革命,而且,还被作为抢劫犯被革了命。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鲁迅对阿Q的悲剧性处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性教训。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上的地位和作用。

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茅盾来到上海。在当时的政治困境中,他产生了颓丧的心情,所以,他在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政治上的苦闷情绪反映在作品里,这就是《蚀》三部曲。 1929年4月至6月,茅盾在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

1

夜年”。

1931年11月,茅盾辞去左联行政书记职务,请长假准备撰写一部长篇小说。鲁迅对茅盾的创作计划表示赞赏,认为现在的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写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茅盾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4]《子夜》,还完成了《春蚕》、《林家铺子》等优秀的短篇小说。对茅盾创作的成功,鲁迅感到由衷喜悦,给予了热情评价。《子夜》出版后, 鲁迅 在致曹靖华的信中即表示:“国内文坛除我们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此书将来寄上),计三十余万字,是他们所不及的。”[5] 他又对小说《春蚕》及经《春蚕》改编的电影给予好评,认为这个作品恰恰显示出革命文学作品从污浊的文坛中“挣扎起来”走向“进步”的标志。[6] 鲁迅与茅盾联手推进创作实践,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创作实绩,并以其实绩纠正“革命文学”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对推动左翼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茅盾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代表作品有《蚀》《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茅盾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具有 “编年史”特点如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三部曲;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年代初中国江浙农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觉醒反抗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共卖国的《腐蚀》;写于1945年,描写当年重庆“黄金案”内幕的话剧《清明前后》等,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史诗性。这与鲁迅努力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显然不同。茅盾更善于从重大事件中对中国社会进行全景式的描写。在窨上,他既写都市,也写农村;从时间上,他力求将20世纪不同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写在小说中,体现了自觉的史诗追求。

同时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这种结构方式更适合于长篇小说,而不同于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通常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也不复杂,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象《孔乙己》《祝福》等。可以说茅盾是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式的左翼文学大师。

另一方面茅盾一直徘徊在政治与艺术之间,这多少弱化了他的创作力从而他的作品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有意为之”“或叫主题先行。对于伟大而经典的作品来说,往往是创作过程结束时也不明确作品的主题,因为它具有多意性,可以为世世代代的批评家或读者不断地阐释下去。而茅盾的一些作品为适应社会需要,先确立方题或观念再作品框架,甚至超越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写,因而在艺术上出现了许多失误;二,“半途而废”。茅盾的创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开始总是野心勃勃,许多长篇是多卷本的系统工程模式和“长河式”格局,而最后又总是不能如愿,象《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三,“理大于情”。其创作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并表现出“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使小说具有了科学论文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说成是“社会文献”,试想以史学家与政治家之笔法而操练小说,毕竟会给艺术本体带来某种倾斜。如今读他大多数的小说,多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有些作品的生涩,和行文的冗长,直接阻碍了当代青年人与他接近的可能。

不管怎样茅盾是现代中国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为辛亥革命以后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及其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作了生动鲜明的反映,而且大多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此外,茅盾还始终不懈地努力于文艺理论批评、译介外国进步文学、指导青年作家等工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通过描写这样一家铺子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把整个社会变动写了出来。因此,《林家铺子》不只是描写了一家铺子的倒闭,一个乡镇的萧条,而是广阔地再现了那一历史时期的黑暗现实。《林家铺子》中的林先生是一个小市镇的商人,他兢兢业业地经营他的店铺。然而农村破产和农民购买力的锐减,使得他一再减价的商品仍是销路不佳;上海战争的影响又使得他在年关迫近时在金融上无处通融,而且债主登门坐索,穷于应付;更其严重的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对他一再敲诈勒索,甚至强迫他的女儿为妾;此外,还有资本较他雄厚的同行们的排挤倾轧,落井下石。林家铺子终于在这些重重压迫下倒闭了。林先生从他父亲手里承继了这样一个小店铺,资本既不雄厚,政治上又无后台,虽然也有一股商人唯利是图的剥消思想,但处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除

2

了小心翼翼做些小生意以勉强为生外,没有也难以有更多的奢望。他在汹涌而来的多种打击前面,百般挣扎,力图使自己的铺子幸免于倒闭而不可得。唯其林先生是这样安分己,林家铺子的命运就更加典型地表现了当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整个工商业的共的前途。小说还写到了林家铺子的倒闭给予象朱三阿太、张寡妇那样将自己仅有的积蓄存在铺子里的贫民的致命打击,说明这决不只是林先生个人的破产,他也并不是最不幸的受害者,此外还牵连到许多人的生活。因为林先生在铺子倒闭以后,还可以一走了之,另作打算,而这一群人则是无路可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最后依靠。小说就在这些不幸者疯狂的惨呼声中结束。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是对于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提出了更加有力的控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真相。通过一家小店铺的倒闭的故事,写出了如此深广的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茅盾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手腕,也正构成了他的作品一个重要的特色。《林家铺子》和《春蚕》等作品,都抓住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在艺术上作了出色的表现。当城市、乡镇许多大小企业纷纷停业倒闭,“谷贱伤农、丰收成灾”这种畸形的却又是普遍发生的事实使农民在难得的欢乐中一下子堕入绝望的境地,——就在这样一个经济崩溃席卷整个中国、人心惶恐不安的严重时刻,这些作品及时地将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和其中的矛盾斗争加以艺术的概括,揭露产生这一切的社会要源,确实起到了使人们惊醒、感奋的战斗作用,在文艺界和社会上激起广泛的反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固然由于茅盾比较熟悉故乡江南一带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一二八”后的回乡之行又提供了若干新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也是和他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修养分不开的。这帮助他敏锐地发现和分析重大社会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领会其中的意义,清楚事态发展的来龙和去脉。这也正是茅盾的作品常常能够深广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在散文创作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否可以这样解释,鲁迅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是一个从旧营利称呼来的旧知识分子,本来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的东西或者具有动摇性,但里寻却不是这样,他从旧营垒中冲出,又反戈一击,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新阵营中十分坚决而十分成熟的急先锋。也许鲁迅的伟人就在这里。反映在创作上,他就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 小说

为现代文学奠基。鲁迅的小说创作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新文学的里程碑,或说是 颠峰。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始于鲁迅,也成熟与鲁迅,甚至对以后(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直到赵树里)有很深远的影响,这在文学史上不多见的。

2、 诗歌

计有80多首旧体诗,且大多是应酬之作,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是 敲敲边鼓。但鲁迅的创作 道路始于诗,而终于诗。从这一点说,我们在教学或研究时,对鲁迅的诗也不能忽视。

3、 散文

鲁迅在 散文方面的成就很高,〈〈朝花夕拾〉〉是鲁迅散文的代表作。鲁迅还是新文学最早的散文实践者。仅有的一部散文诗〈〈野草〉〉,虽然不是第一部新散文诗集,却是第一个里程碑。

4、 小说史研究

鲁迅是我国研究小说的第一人,他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一次确定中国古典小说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应有的地位,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比较科学的体系,对作品作了很多宝贵的见解,把明清以来的小说史研究推到了顶点,更为以后用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小说的人,开拓了宽广的道路。总之,对小说有系统的知识、明确的观念始于〈〈史略〉〉。蔡元培先生有联云:“著述最 谨慎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

5、 杂文

鲁迅的杂文创作长达18年 (1918——1936)之久,计有18个集子,700多便文章,100多万字。鲁迅的杂文使这一文学体裁在 文学史、文艺理论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后人曾有“不了解鲁迅就不会了解中国”、“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昨天的中国”|“一代诗史”等评论。

6、 木刻艺术

鲁迅是中国木刻艺术的倡导者,又被誉为“版画之父”。 7、 其他 8、 鲁迅 在文学史上作拓荒性贡献,除了以上各种体裁的贡献以外,〈〈故事新编〉〉是新文学第一部历史小说集:〈〈摩罗诗力说〉〉是我国第一篇介绍欧洲文艺思潮的论文“〈〈说日〉〉是我国第一篇介绍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经过及

3

其性能的文章:〈〈中国地质略论〉〉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本国地质壮况和矿产分布的通俗科学论者。

由于鲁迅 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午巨大贡献,鲁迅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论、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鲁迅。

郭沫若先生说:“大瞻鲁迅!鲁迅 之前没有鲁迅,鲁迅之后将有千百个鲁迅〉”这句话正确评价了鲁迅 对时代的伟大贡献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蓬勃发展,曾有人建议设一门“鲁迅学”。在国外,鲁迅作品已翻译成50多个国家的文字。鲁迅作品在大学中文系占很大的比重,又20多篇作品入选教材。全国现在有1个鲁迅博物馆(北京),4个鲁迅纪念馆(绍兴、上海、厦门、广州)。鲁迅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及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绍兴师专等许多研究机构和 大专院校成立了鲁迅研究室,专业研究人员达数千人,其他业余从事鲁迅研究的则不计其数。

我们的青年学生,应该多读一些鲁迅的作品,多了解鲁迅的思想性格,通过鲁迅作品去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田汉早期的剧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田汉的早期剧作\诗人写剧\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是贯穿田汉前期创作的主要精神,即使那些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剧作,也具有浪漫倾向和浪漫特色,至于那些以情爱为题材的浪漫剧,这种特色就更明显了。

《雨巷》读后感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

也许课本中结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会比较倾向于将这首诗理解为一首革命抒怀诗。可是我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哪个少女不怀春,看到这首诗我更多是想到男女之间暧昧幽怨的情感。

戴望舒是一个文学工作者,一般能够接近并深入了解文学的人都是感性多情,心思细腻的人,戴望舒也不例外。他曾迷上同窗好友,也就是当时号称“文坛三剑客”之一的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可是施绛年却提出一个条件:戴望

4

舒要出国留学,取得洋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后,才能与她正式结婚。建立在一系列条件基础上的感情是十分脆弱的,没有多久,他们破裂了。

在《雨巷》中我们可以时时见到一个盛着油纸伞在雨中彳亍的丁香少女。雨巷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能让人从心底深处涌起一股寂寞凄凉的地方,耳边顿时听见淅淅沥沥的一阵雨声。记得从前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中写道:我喜爱雨声嘀嗒,享受细雨的触摸。余光中的雨也是冷的,可那是乡情无以舒展时的失落之冷,而戴望舒的冷则是有这对爱情的渴望而无以实现的冷。

看到丁香少女我眼前又浮现了婉君的影子,这个与悲剧联系在一起的悲情女子。当然丁香少女还没有苦情到这个地步,她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流露出太息般的眼光,朱唇微启,吐出丁香般的惆怅。我喜爱有着幽怨的美丽女子,这会赋予她们神秘而淡漠的优雅气质。

也许丁香正在雨巷中无尽的回忆刚逝去的爱情,想念着爱人的面容和体温,鼻前萦绕的是那永远不能释怀的气味。

爱是空城,回忆是双城的距离。我只想对所有丁香般的女子说,回忆是件十分美好的事,应该将回忆用水晶盒装好,藏在心灵一角,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转化成心灵最美的一颗水晶钻,但不要让它变质,不要经常打开盒子,因为那只会让你因上一段爱情的逝去而变成唠叨不已的怨妇。只有让遗失变为美好,才能在梦中与幸福相见。

海的思念绵延不绝 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 爱如果走得够远 应该也会跟幸福相见 承诺常常很像蝴蝶 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 但我相信你给我的誓言 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

但我认为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誓言,只有靠自己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赵树理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最佳答案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

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

一、 左翼文学的特点 1、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广泛而深刻地表现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积极探讨社会中人性问题和社会伦理的转型,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左翼文学把人生和人性放在社会历史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丰富和发展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传统,使中国现代文学对人生和人性问题的思考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2、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价值取向和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又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美学风格发生变化,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3、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

5

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增加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

一、 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

“京派”的名称只是一种沿用,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他们是“左联”(包括“北平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京派”没有正式的结社,主要是由几个大学的师生松散组合而成的;但他们有自己的阵地,如《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

“京派”作家在思想和艺术倾向上较为复杂;大体上,他们是一面揭露社会的不平,一面又惧怕革命与破坏。他们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他们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现,并有意识地让它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他们,文风自然诚朴,对人生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文学修养也比较深厚,并接近人民的生活,有的则直接来自底层。他们反对脱离社会的唯美派文学,但与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也不相容。

“京派”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理论、批评方面均颇有建树,且成员众多、人材济济。其中的小说家,除前期的老舍以外,主要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音及稍后的汪曾祺等。“京派”的特点: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童心、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时或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刺。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和特点

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概说: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过渡性都市描写,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都市男女”主题, 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重视形式的创新,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2、新感觉派

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 (1)、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不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有时略带神怪、魔幻色彩(《将军底头》、《魔道》等篇)。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2)、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表现爱情和死亡(《公墓》),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展览“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写出人物在“快乐面具”后的悲哀,是穆的一大成就。

(3)、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 “现代派”的特色与倾向: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简答题、论述题)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简答题、论述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4524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