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海伦.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郭永慧
【教材依据】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九课第三单元的一篇极感人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 一、设计思路 1、 指导思想。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凯勒的精神,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多形式阅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抓住“身残志坚”这一中心词,指导学生弄懂“不屈不挠”的意思,让学生抓细节,体会人物内心;细品味,感悟人物精神;补空白,培养想象能力;巧拓展,享受成功喜悦。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进一出,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引导学生想象练说、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海伦“不幸”的命运以及“艰难”“不屈不挠”的成长过程。
3、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运用想象、感悟等方法对人物的心情、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海伦了解海伦“不幸”的命运以及“艰难”“不屈不挠”的成长过程。学习海伦面对不幸时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伦的身残志坚。
难点:了解海伦“不幸”的命运以及“艰难”“不屈不挠”的成长过程。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读议感悟法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人物精神品质。 二、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与海伦相关的课件。 学生:搜集海伦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主题
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孩子,面对厄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不仅学会了算术、写字、说话,而且还考上了哈弗大学,创作了众多不朽的著作。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海伦·凯勒,一起走进她的曲折人生。(板书课题,齐声朗读课题) (二)紧扣“不屈不挠”感悟人物形象 1、感知“身残”。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的相关文字。 a、海伦的身残指的是?
b、"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对小海伦来说意味着什么? 请你试着用:“小海伦从此以后看不见——看不见——看不见——甚至看不见——小海伦再也听不见——听不见——听不见——再也听不见——”的句式展开想象来体会身残给小海伦带来的痛苦! c、变换人称,深入体会小海伦内心的痛苦。用第一人称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d、你听到了小海伦的内心的痛苦了吗?指导说话:小海伦想要——可是——海伦想——可是——海伦想——可是—— 指导朗读,读出海伦的心声。
小结:这正是幼年的小海伦发自内心的呼唤。她期待着爱与被爱,她期待着表达,期待着交流,期待着把这个无色无声的世界彻底打破!
过渡:(出示海伦成就后的照片,并出示个人简介)年幼时的无
奈与无望,今日的成就似乎向我们证明着什么?是谁带着她走出了黑暗?她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读一边画出海伦的“不屈不挠”的词语或句子。 2、感悟“志坚”。 学习盲文——“复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二至五小节,想一想:沙利文教小海伦学会了什么?给海伦带来了什么?一边读一边写好旁注。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旁注。 3、集体交流,感悟海伦的“喜悦”。
(1)交流:沙利文老师教小海伦学会了什么? (2) 这一件事,对于海伦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出示句子:“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理解“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以前的海伦,心中充满了什么?“伤心、自卑、痛苦、无奈、烦恼??”现在的海伦,为什么心中充满了“喜悦”呢? (3)读出海伦心中的喜悦。 4、理解“如饥似渴”
(1)“如饥似渴”是什么意思?
(2) 在文中形容什么?海伦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伦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a、“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b、“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c、“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3)引导学生从“不分昼夜”“拼命”“不停”“摸出了血”等词语体会海伦学习的疯狂。想象:小海伦是怎样不分昼夜的学习盲文?又是怎样的拼命的摸读单词和句子的?
(4)试着写出:白天,别的小朋友都去上学了小海伦在——;晚上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了只有小海伦还在———;炎热夏天的午后小海伦继续在——;寒冷的冬夜小海伦依然在——。
结合出示海伦自传中关于“盲文被磨平”的相关资料。
(5)让我带着敬意齐读这一部分。 5、体会知识给海伦的命运带来的改变
师:以前海伦是怎样的?现在海伦是怎样的?她把这种喜悦和幸福通过她的文笔描绘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中景色的美好。 学习说话——“复聪”。
1、海伦不仅想要学会用手指说话,她还想要学会真正的说话。让我们一起看课文的第六小节,看看海伦是怎样练习说话的。 2、学生自由读第六小节,做好批注。 3、思考:海伦学说话,难在何处? (1)在对比和想象中体会艰难
(2)“可想而知”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难在哪里?
(3)理解“夜以继日”,从“练习、练习、练习??”中体会“艰难”。
a、理解标点的作用。
两个破折号,相当于括号,表示解释说明。在这儿,海伦强调“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意味着什么? 省略号,表示海伦在不停地练习,与前面的“夜以继日”相互呼应。
b、“夜以继日”“反复”“几个小时”你能体会到什么?
想象:如果一个词读错了,海伦会怎么样? 想象:连续读三个小时了,海伦会怎么样? 想象:夜晚??清晨??这就叫“夜以继日”。 从你的想象中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
c、师:海伦用她的“不分昼夜”用“夜以继日”用“不屈不饶”换取了“她说话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当她能说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他们抱着海伦的那一刻,流下的兴奋的泪。这泪水里包含着————,我们又仿佛看到了海伦——————。 小结:海伦凭着不屈不饶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现在你一定对她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带着敬意齐声的呼唤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三)升华与总结。
1、升华人物形象
师:不屈不饶的海伦后来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她又做了什么?
a、“为了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看到这句话你想用那个词来赞美海伦?
b、“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这句话你有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
c、(出示海伦的平生简介)升华海伦形象。
师:古今中外,还有众多像海伦凯勒那样身残志坚、不屈不饶的传奇人物,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2、课堂总结
一个身患残疾的人却用不屈不饶坚定的信念来告诉人们:只要你热爱生活,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什么困难都不叫不幸!记住这些名字背后的奇迹——
请同学们怀着敬仰的心情齐读课题《海伦·凯勒》。 (四)课堂作业
1、小练笔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下面的练习 海伦.凯勒,你曾经————,终于————,你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海伦.凯勒,你曾经————,终于————,你的————,永远留在世人的心间!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观看电影《海伦·凯勒》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身 双目失明-- 黑暗 不 残 双耳失聪-- 沉寂 屈 志 学会盲文--“复明” 不 坚 学会说话--“复聪” 饶
四、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写的海伦在一岁半时失明失聪后,由沙利文老师教她学盲文,萨勒老师教她学说话,克服常人所无法想像的困难,最终考上大学,为残疾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这课的教学我感觉比较好的地方: 1、用读悟感受海伦的痛苦、刻苦
课时初让学生感受海伦“身残”的痛苦。从文本的读到转换第一人称的读,从“双耳失聪、双耳失明”到学生感悟:“从此以后看不见——看不见——看不见——甚至看不见——小海伦再也听不见——听不见——听不见——再也听不见——”从海伦的暴躁到学生体会“小海伦想要——可是——海伦想——可是——海伦想——可是——”脾气越来越坏的原因。
其次感受“志坚”。重点抓住“不屈不挠”。学习盲文——“复明”重点抓住段、句、词,来体会人物的“志坚”。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试着写出:白天,别的小朋友都去上学了小海伦在——;晚上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了只有小海伦还在———;炎热夏天的午后小海伦继续在——;寒冷的冬夜小海伦依然在——。结合“盲文被磨平”的相关资料。图文结合更加深了海伦在学生心目中“不屈不挠”的形象。学习说话——“复聪”。抓重点的句子、典型的标点、运用对比来体会学会说话的艰难。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为刻苦而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2、课内延伸课外。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把积极的学习状态,渴求知识的心境带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眼,明亮学生的心灵。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观看电影《海伦·凯勒》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冲出黑暗》。 这节课不如意的地方:
1、由于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因此给学生完全充分表达的时间过少。
2、学生精读做的还不够精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