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
小狗包弟
编写;张罗丹 审核: 班级: 姓名:
字音字形 注音
揪( )出来 舔舔( ) 作揖( ) 犬吠( ) 叱( )骂 浩劫( ) 煎熬( ) 解剖( ) 虫蛀( )
组词
款( ) 揪( ) 爪( ) 揖( ) 篱( ) 袱( ) 剖( ) 堕( ) 塌( ) 茵( ) 熬( ) 拔 ( )
词义辨析 款待: 作揖: 胆战心惊: 叱骂: 浩劫: 逆来顺受:
《小狗包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
透过《小狗包弟》我们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作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 【写作素材】
1.能说真话,敢说真话,是一个人正直诚实的表现,是一个人美丽而高贵的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人性的鲜花吐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巴金亲身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并在这场“运动”中受到冲击,深受其害,同时也听到看到许许多多在后人看来十分荒唐的事和人。“文革”后,许多人对这一场政治运动都还心有余悸,却又不敢说一个“不”字。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里,巴金终于感受到了噩梦醒来后的晨光,勇敢地说出了久抑心里的真心话,让人们受到深刻的启迪,被称为“20世
1
纪中国的良心”。 2、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在《记念刘和珍等为国家民族而死的爱国青年,称自己的学生们为“君”,称自己为“苟活到现在的我”,表现了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巴金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同样也表现了这种可贵的精神。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从自危,夫妻背叛,亲人反目,朋友相互出卖的事经常出现。把一只小狗送走本是一件小事,“狗命”按理说也不如“人命”价值高,但是巴金却抓住这件小事的本质——自己无力保护这只讲“仁义”的小狗,却为“保全”自己而舍弃小狗,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歉疚和自责:“我感到羞耻”“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深刻的社会价值。
【适用话题】可用于“说真话,做真人的做人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正确看待自己”““诚实正直”“社会良心”“真诚与虚伪”“求真”“自责”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个人与社会”“同情”“承担责任”“忏悔”“解剖自己”“见证真诚”“靠的是感情”等写作观点或写作话题。
“说真话”是诚实正直的表现,是良心良知的外化,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作为虚伪、虚假等丑恶的人性的对立面出现的;勇于解剖自己是一种勇气,一种胆略,一种胸怀,一种高贵品质,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负责。
写作以上话题,要注意揭示出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要努力找到话题与素材的“连接点”或“结合点”。
【运用范例】
(一)你走了,我们悲恸于你的离去;你走了,如灯火熄灭。但《家》《春》《秋》没有熄灭,《雾》《雨》《电》也没有熄灭,你把它们留在了这五彩斑斓的世上,让心灵拥有避风的港湾,让季节在阳光下展现。在尚未开垦的土地上,因为你,我们学会了如何耕种:真实的锅头,真实的铲子,真实的犁伴伴随着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脚下是一块温暖而真实的土地。
我看见你从巴山蜀水走来,炽热的血液,绽放的笑容,沉思的瞬间,都因为这完美的谢幕,化作一滴滴墨晕,在宣纸上散开“让我来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来给人间添一点温暖。”这是最完美的谢幕。 这是你生前真实的写照。“把心交给读者”诠释了你写作的宗旨,“讲真话”奠定了你为人的准则,你的作品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历程,伴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震撼着我们的灵魂,而你的灵魂,如一盏明灯,指引了迷茫中的我们。
你是中华民族的一面镜子;是一个让国人仰慕的文学泰斗;是一个无论时境如何,也未丧失良心的大写的人。我想怀念你的最好方式,就是反复重温,细细品味属于你的一篇篇经典著作,完成你未完成的心愿。
如今,你走了,带着爱与祝福,静静地走了,这是最完美的谢幕。(《完美的谢幕》) (二)文坛巨匠巴金曾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着作慰藉于苦难中向往和平的人们的作家,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将被永远铭记一样。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社会的每个角落。(《家中的温暖作文》)
(三)席慕蓉说过:在功名和兴衰之外,有一种东西是比较长远和更重要的,是值得珍惜与保藏的,是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这种东西就是心灵。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活得更真实、自然和美好。巴金老人曾经写给冰心一句话:有你在,灯亮着。虽然他离开了,但他那颗真诚的心灵如同一盏温暖的明灯,会照进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他的爱也会点亮更多的生命和他一样热爱生活,像他那样真诚做人。(《怀念巴金》)
(四)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人物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平凡的文字,深邃的内涵,他经历了多少沧桑,他把一生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他在孤独中呐喊。他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他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他——世纪伟人巴金 ” 巴金语录 1.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2.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3.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4.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5.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启蒙老师——卢梭
巴金不止一次说过:《忏悔录》的作者、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卢梭是教他“讲真话的启蒙老师”。让—雅克·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十四岁被迫外出谋生,长期过着衣食无着的流浪生活。他在社会中广泛地接触了下层人民,对封建专制社会中的不平和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在心里“种下了反对不幸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根苗”。在不同的条件下,他刻苦学习、钻研音乐和各种学问,应征撰写有关科学、艺术、人类不平等起源等方面的文章,阐述自己对时代、对社会的观点。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之作,记载了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历数了少年时代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他极其大胆地坦露了自己的言论与行动,不加掩盖,不作修饰。这是一部自传,名曰“忏悔”,实际更像一部控诉书,控诉封建的专制、宗教的愚昧,展示了资产阶级个性的本质,宣扬了民主主义思想。卢梭说过:“一切财富中最珍贵的是普遍而抽象的真实。没有它,人就会盲目,它是理性的眼睛。
2
正是由于它,人才学会做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走向他真正的目标。”
巴金很早就开始阅读卢梭的著作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1927年,二十三岁的巴金前往法国求学时,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里。公寓离安葬法国名人的先贤祠不远。巴金常去那里,拜谒卢梭的铜像。他望着这位“梦想消灭不平等和压迫”的日内瓦公民卢梭,向他诉说自己的痛苦与悲愤。
那时,有两种痛苦萦绕他的心头。一是思乡之苦,思念祖国,思念亲人,因为祖国正在进行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遭受屠杀。二是为两个意大利工人而痛苦。这两个人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押了六年。法国人民为声援他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运动。巴金读过“死囚”之一樊塞蒂的自传,里面的话使他激动不已。樊塞蒂说:“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巴金觉得樊塞蒂说出了他心里的话。 正是这种痛苦使巴金拿起笔来,坐在没有阳光的潮湿的五层楼上的斗室里,闻着煤气和洋葱的味道,在巴黎圣母院报时的沉重的钟声中,开始写小说,让痛苦、让寂寞、让热情化成一行行的字,留在纸上。
1939年春,巴金在上海撰写了几篇散文,谈到了卢梭。他用热情的语言描绘了这位“日内瓦公民”晚年贫苦的生活,同时写了崇拜卢梭的年轻人罗伯斯庇尔,还谈及卢梭的著作如何激动了全法国的良心,如何构成了马拉的思想,使其成为卢梭的弟子。卢梭的著作如何培养了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哥代,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卢梭的女弟子。巴金认为哥代狂热地读着卢梭的著述,然而实际上她并不了解卢梭。巴金说:“撇开了被压迫、被虐待的阶级,杀害了人民的朋友,这样的人是不配称为卢梭的弟子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巴金在一篇文章中说:卢梭“永远是我的鼓舞的泉源”。卢梭的名字、卢梭的形象一直活在巴金的心里。
1979年,相隔五十二年后,巴金再次前往巴黎。他思念他的启蒙老师,专程去谒见熟悉的铜像。可是那座拿着书和草帽的卢梭铜像不见了。二战时,铜像被德国纳粹党徒毁掉。战后,法国人民为卢梭重新塑立了一座雕像。这次是一位哲人的形象。雕像耸立在广场中间,周围有数不清的汽车。巴金走到像前。当年的景象一幕又一幕浮现在眼前。他想到多少个下着小雨的黄昏,站在像前,抚摸着冰冷的石座,对屹立的巨人倾吐一个外国青年的寂寞和痛苦。渐渐地他从《忏悔录》的作者那里得到了安慰,学到了说真话。
1980年10月26日巴金在《探索集》后记中说:“我写小说,第一位老师就是卢梭。”他从卢梭那里“学到诚实,不讲假话”。
1981年9月巴金第三次访问法国。他去参加第四十五届国际笔会的里昂大会。除会议之外,他谢绝了一些团体和个人的邀请,留得一些空闲时间由自己支配。他在一位法国书商开办的凤凰书店见到一位夫人。那位夫人带着一本新出版的巴金的短篇集《复仇》,请他签名。巴金回忆说:他觉得从书的封面上似乎看到了二十年代一个中国青年的面影,“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我不再是那个在卢梭像前徘徊的孤寂的年轻学生了,我有了那么多的朋友??”他再次来到卢梭像前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卢梭的话语似乎永远响彻在他的耳际。
1983年10月22日巴金住进医院的前一天,在为《新文学大系》作序中又一次提到卢梭:“我的第一本小说在国外写成,我说过《忏悔录》的作者卢梭是教我讲真话的启蒙老师。” 巴金说的“讲真话”就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自从他从卢梭那里学到了“讲真话”以来,几十年来,不管风云变幻,他毅然地、百折不挠地坚持了这一信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狗包弟(学生版) 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