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浅谈
邱建华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学号151611010022)
摘 要 通过对工程伦理的起源、学科研究对象、及其所属分支做简要分析。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中的
案例,对比突出对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思考。通过对工程事例的分析,简述自己对工程师这个职业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 工程 伦理 理论 思考
1 工程伦理学的研究问题
20世纪初,美国的各个工程专业学会通过起草伦理准则表现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关注。 这些准则有些类似中世纪的行会规矩,主要内容涉及工程师与客户(雇主)、同事以及工程师个人对工程专业的关系,要求工程师在履行工程服务时对客户利益忠诚、避免利益冲突、不能与同行搞竞争、保持技术知识和能力、促进工程专业的声誉。这些准则侧重的都是专业内部的事务,对工程师与一般公众、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考虑很少。如前所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程学会修改了原有的伦理准则,纷纷强调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但是,工程伦理学真正作为深入研究的学科或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才开始引起工程师和哲学界等其它学术领域成员的系统关注。特别是1978-1980年间,美国学者 R.Baum承担的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资助的“哲学与工程伦理学”国家项目,奠定了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涉及哲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法律和管理科学的“跨学 科性学科”的基础。
现在,可以把工程伦理学分为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方向:微观的工程伦理学,从工程学会的伦理准则出发,主要面向工程伦理教学,围绕工程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工程师在工程实践 中可能碰到的伦理难题和责任冲突,解决工程伦理准则 如何适用于具体的现实环境,以使工程师的决定和行为符合伦理准则的要求。宏观工程伦理学,按 R.C.Hudspith的观点,其着眼点在于工程整体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关于工程(技术)的性质和结构(如特定技术所固有特性是什么?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或决定技术的使用方式的?技术的固有特点是如何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的?)、工程设计的性质(如设计过程在历史上是如何变化的?设计过程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吗?设计者在
[2]
[1]
社会中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和做一名工程师的含义(工程师有什么长处和局限性?一般公众对工程的担心是由于误解还是由于他们以不同于专家的方式看问题所致?关于采用新技术的决定应当如何作出?)等更广泛的问题。
当前,工程伦理学研究最集中的问题是责任问题。H.Jonas指出,当代技术的作用与性质的新变化,对伦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技术时代,借助技术的中介,人类的力量空前增长,各种行为由于相互联系耦合而成为社会化的集体行为,其效果在空间上波及整个地球, 在时间上可以影响到遥远的未来。所以,行为者、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已与以往近距离范围内 的所作所为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将“责任”推到了伦理理论的中心。(参见 Jonas)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H.Lenk也指出,在历史上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掌握如此巨大的力量和能量,这都是技术及其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它已经成为改造世界、 塑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因素,因此对技术进行伦理反思十分重要。他特别指出,在技术领域新出现的六个变化趋势使责任伦理问题突出出来,这六个趋势是: (1)技术措施及其副作用影响到的人数剧增;(2)自然系统开始受到人类技术活动的干扰甚至支配;(3)人本身也受到技术的控制:不仅通过药理作用、通过大众媒体对潜意识的影响,而且潜在地受到基因工程的影响;(4)信息技术领域技术统治趋势加强;(5)“能够意味着应当”的“技术命令”大行其道;(6)我们对人类以及自然系统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3]
[2]
2 工程案例分析原则
根据网上的资料,工程伦理学的诞生也是出自于对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著名案例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有两起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案件:一是斑马车油箱事件,二是DC-10飞机坠毁事件。这二起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其原因在于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利润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安全、幸福和福祉的关注。
自90年代以来,案例研究有两点主要的变化。在早期的案例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灾难性的案例研究。例如,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件中,工程师的责任和权利问题,以及由于缺失这种责任所带来的灾难。近年来,案例研究同时也研究一些“样板(或善举)工程”的案例。例如,花旗银行大厦事件和坎尼失踪事件。另一个变化是,早期案例较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而近来的案例更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前者为微观案例,后者为宏观案例。微观案例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个体或部分工程师与客户、雇主或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宏观案例所提出的则是关于社会政策和职业以及职业社团的恰当政策的问题。
案例所提供的是一些具体的和特殊的场景,我们仍然需要一般的原则和规则,并将这些原则和规则应用于其中。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三种一般的伦理方法相比,学者们认为,
对于工程师而言,个人道德、共同道德(公德)和一般的职业道德更加能够为案例研究提供分析的基础和方法。
3 工程案例分析
3.1浙江:钱江三桥引桥垮塌
事件回放:2011年7月15日凌晨1点45左右,杭州钱塘江畔传来几声巨响,这可不是放烟花,因为烟花节还没到,原来是钱江三桥北向南离滨江转盘不到800米处右侧车道部分桥面突然塌落,一辆重型半挂车从桥面坠落,又将下闸道砸塌。,司机跳车逃生;而在该车坠毁之前的几分钟,一开宝马的私家车主为避开坠毁处的巨大裂缝,紧急避险后车子撞到中间护栏报警,或许这次报警的记录可以成为该桥到底是缘于质量问题还是车辆超载而引起的坍塌的最有力证据。
事故原因:发生塌陷的引桥上部梁板结构估计为20m跨的预应力空心板,按桥梁开工时期判断,当时简支结构所用的预应力空心板俗称小空板,板宽为99cm,板与板之间通过铰缝连接,并在板面上设置约10cm厚的钢筋混凝土整体化层,形成桥面荷载在板间分布,整体化层上面还要铺8~10cm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据了解,设计采用厚6cm的30号混凝土现浇层和5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稍有不足。 从塌陷部位图片看来,这次塌陷的可能为边部2块板,但板与板之间的铰缝构造看来较弱,钢筋混凝土整体化层、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也教薄弱,在超载车得日积月累不断作用下,铰缝、整体化层、铺装层从产生裂缝到开裂、断裂,最后超载半挂货车行驶在该处边部,为避开了裂缝与边护栏相碰,其冲击力导致边部空心板翻转而塌陷。
桥梁简介:钱江三桥(西兴大桥),位于杭州钱江四桥(复兴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之间,总长5700米,主桥1280米,南北高架引桥4420米,双向6车道。 3.2四川:宜宾小南门桥
事件回放:2001年11月7日凌晨4点,从四川南部宜宾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桥两端同时塌陷,造成交通及市外通讯中断。造成事故的是连接拱体和桥面预制板的4对8根钢缆吊杆断裂,北端长约10米、南端长20余米的桥面预制板发生坍塌。两边的断裂处都是在主桥与引桥的结合点,恰恰也是吊桥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点。因受力不均,一边垮塌后,使桥面的支撑力发生波浪形摆动,造成另一边也垮塌。 事故原因:吊杆断裂
桥梁简介:宜宾小南门桥主桥系中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矢度1/5,是建桥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该桥桥面系分两部分,中部180m范围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桥面,预
制横梁及空心板组成“飘浮式”桥面系,用12根柔性吊杆将桥面悬挂于拱肋;两端各30m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两拱肋间桥面以下部分设置3道剪刀撑以加强侧向刚度,桥面以上部分设置两道K式横撑与拱肋组成框架。主拱基础为分离式拱架。该桥采用劲性钢骨架施工法,缆索吊装。1990年建成。
现在看来,中国桥梁闻名于世的不再是年代与稳固性,而是其垮塌的时间有多快、出的事故有多大、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有多严重。我们这个曾经以石拱桥闻名于世的国家,到了现在以高科技著称之下的桥梁,却远远不能与那用石块堆彻的桥梁相比,是否是因为高科技名头之下多了一丝娇媚少了一些实用呢?诚然不是,而是在这些建筑的桥梁里面,少了太多的良心、掺杂了太多的私欲,才是造成高大的桥远远不能承受生活之重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4 结语
对工程师的责任要有新理解。过去认为,工程师的任务就是不断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因为那样才能形成竞争力。但在新千年中,社会要求更生态、更环保的发展,反对烟雾弥漫的工业,反对噪声严重的工业等达成共识。因此,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师时,务必灌输可持续发展观念,让他们从求学时代起,就心怀社会责任。同时工程师要以人为本,在发展现代化同时,保护好社会的各种良好传统。布鲁斯说,要像医护人员宣扬“救死扶伤”那样,在工程师中宣扬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人人信奉与遵守。老一辈工程师追求效率最大化已成习惯。他们应该有勇气超越自己,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里。我们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学都有造诣的工程师,做任何工程决定都深思熟虑、以史为鉴。工程师不能成为沉浸在术语中的“文盲”,而要为全人类的福祉奉献。
参考文献
[1 ] 李世新.谈谈工程伦理学[J].哲学研究,2003(2):81
[2] 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 [J].上海高教研究,1996(3):74-78 [3] 李世新.对几种工程伦理观的评析[J].哲学动态,2004(3):35-39
[4] 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4):76-81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邱建华 工程伦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