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根如何应对六尘的描述
摘自《非常坛经》
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的尘境──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看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记得!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看得清清楚楚。至于第七根是什么?会不会用?这是否让你感到茫然无措呢?
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看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看」或「知道我在听」的意念,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
开悟之时,心和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的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的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你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一位开悟者,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他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是喜悦的。因此,看到树,树彷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是欢庆的乐曲。你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生不出即表示你与开悟还没有缘。你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地,你会清楚学佛的目标在哪里。
1
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看心境、心量够不够。他(惠能)的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不执着,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他也看得清清楚楚。他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存在,你能了解吗?
惠能本来就处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的状态里,只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他就开悟了。他的六根完全开放,但对于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受污染,这就是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倘若无人引导,便不懂得那境界,现在听了那么一句话,他马上领悟到:「喔!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开悟呀!
我们的状况刚好相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能大师一样完全开放,然而我们的六根,一根根都被六尘骗出去了,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被色声香味触法带出去游览了,出去就忘了回来。我们是用六根的「识性」,而能大师是用六根的「根性」。例如,大家都安静坐着时,突然间「碰!」一声,我们马上把头转过去,确认没事后,才又回过神来。
你看!一个尘境就把我们骗出去了,所以我们会经常活在恐惧中,因为一有状况,马上反应,这便是六根被六尘骗走了。在此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这句话即使讲个几百遍,还是不懂。
我们难以全部投入,因为怕被骗了,连拜个师父也一样,拜是拜了,但还是要再等等看有没有更高明的,所以没办法投入嘛!我们对于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皆无法投入,任何状况都一样,能大师刚好相反,任何境界他都全部投入,差别在这里。
投入,是训练自己专心,投入时能够摄心,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都可以修行。不管在哪里,选择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地方,那个经验来的时候,情况便幡然不同了。
有人喜欢写、有人喜欢画、有人喜欢唱,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不管什么事,自己去找,一定找得到。当然,杀、盗、淫、妄、酒这
2
些要除外,否则,杀人杀得很投入岂不变成杀人魔王、希特勒第二。必须有一个能全然投入而又无副作用的事,那才是一种训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全部为此打开,那种全部投入在某一焦点,叫「都摄六根」,将六根统一在那个点上,然后再超越,就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境。我们看到,能大师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而我们呢?很抱歉!你要先训练、投入,才能谈到他这个境界,否则感受不到。
我们常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有一个能照、观照、能观之心、能观之智,有没有?能观的关照,要照的清清楚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要很清楚。没有错,初步是告诉你,要观照得清清楚楚——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有一个能照、能观之智,那个心要观照得很清楚,观照到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都能够收摄住、不散乱。可是这样只能称之为“定”,尚未生智慧。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怎么常生智慧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被尘境转走:一旦被尘境转走,就常生颠倒,就是凡夫,未被尘境转走,心能转境,那便常生智慧,生命一再产生、转化,而我能随时随刻感受得到——佛法的训练就在这里啊!这是关键点,你能不能翻越、突破,成就便在此处。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是连续不断的。常生智慧,“常”是不间断的,不是一天二三次,而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或者一闻:“嗯!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 你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是好是坏,可以全不管它。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桌子的盛宴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的那一堆,是不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
3
你要的是生命感啊!尘境是媒介,不必去管。站在这个立场来看,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生命的本身是绝对平等的,它的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的因缘组合,是成住坏空.在人则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我们要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的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
这是体性的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怎么不可说呢?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已经讲到这地步了,你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是没话说的,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那个生命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啊!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这个的,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是你自己内心的部分。生命感啊,要看自己的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是要自己用功的,别人无法代劳。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他的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神秀说,心像明镜台一样,这时就要常常把镜子擦得亮亮的,不要让心惹上贪镇痴三毒的尘埃。其最主要的意思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要把心守住,不犯六尘境界,不贪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云“勿使惹尘埃”。
这地方有个转折,就是把“身”比喻成菩提树,把“心”比喻成明镜台;修行在于修心,所以要经常擦拭,使其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被贪填痴与六尘境界所染污。这在“华严”尚属“缘起法界”,而非“性起法界”。它讲的是众生迷惑颠倒时,该如何好好修养身性、历练身心,然而这和佛法修行并无必然的关系。今天好多修行人走的就是这条路,你无法说他错,因为那是具体可行的方法,但离开这点以后,他就不会修了。
神秀是在“缘起法界”里,他用净因缘来消灭染的存在,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使这个心惹上六尘与贪填痴等等,此
4
尚属缘起法界。在缘起法界里,用净的缘来推翻染的缘,再来成立应有的觉悟境界,但这尚未见到自性,还在擦镜子而已,尚未显现出自性来。
一般人往往把“少欲知足”当成目标,一旦有什么贪欲起,都要极力克制、压抑下来。修行人不是这样!少欲知足是在历练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即修行的诀窍和方法。你知道为什么吗?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很频繁时,你想要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时,初学时会忙不过来,所以刚开始只能用一根。譬如我观照眼根,眼根看任何境界都要投人,达到忘我之境,其他根起什么作用都暂时不管,因为那会分了你的心。这时你必须少欲知足,才有办法专心
现前一念心,即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安住之处。
参话头,是根尘相接触之际,立刻攫住,才叫“话头”啊!因此,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是否得应具备高度的警觉性才捕捉得到?想具备这种能力,有个方法可以试试看你功夫到否。先拿张毛毯放进浴缸里泡湿后,仅着内衣或寸丝不挂,用毛毯裹身,静坐半个钟头,就这样去警觉—六根全部启动去捕捉接触六尘境界。告诉你,不消半个钟头,毛毯就干了,比用电暖气还快。为什么?当你激起高度警觉性时,血脉贲张,全身冒烟啊!从哪边开始?当身根接触尘境之际,必须去感受那个“第一接触”的感觉,不经过六、七、八意识绕出来,就是那个境界!
凡夫所用的这个方法叫「意识流」,「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的记忆储存,意识流里面储存很多东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马上把讯号传输进去,调出数据比对符不符合,然后说它是什么。「这是什么?」是意识流的作用,华严谓之观照。意识流,你能不能看得很清楚?它就是这样子,瞬息万变,要捕捉得很清楚。凡夫是捕捉得不清楚,他觉得不假思索,一看便知。例如毛笔字,有些人一瞄便知出于何人手笔,这显示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我们可能看了老半天还看不懂。当你在某方面相当深入时,意识会很发达,像泉水般不断涌出,那叫意识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然打开,亦即所谓全方位、全面性、全盘的了解。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六根如何应对六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