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据此回答3-4题。

3.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4.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5.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有

①思想 ②理论 ③信仰 ④法律 ⑤文学 ⑥政治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6.“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文化是一种

A.社会物质力量 B.社会教育力量 C.社会道德力量 D.社会精神力量

7.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是

A.文化的力量 B.政治的力量 C.经济的力量 D.军事的力量

8.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分,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这段话体现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C.文化属于物质范畴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9.中国的象形文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研究、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这启示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10.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1

11.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2.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说:“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A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B全部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C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D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文化部宣布,中国2011年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此是中国政府继在法国和比利时举行的“中国文化年”和“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之后在欧洲举行的又一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整个“文化年”将在一年时间内遍及意大利全境。根据材料回答第13~14题。 13.中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都十分重视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的举办。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体现 B.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4.有人说:外国文化年或者中国文化年,都是双方战略合作思路中“以文促经”的考虑。这说明

A.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D.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 15.近几年,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的企业甚至早早与职校签订培养协议。这体现了

A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 B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就业的增加 C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D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16.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7.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肯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据此回答第18~19题。

18.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

2

制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地,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9.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只要将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得越好,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就会提高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0.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21.据统计,90%以上的世界新闻由西方七国垄断,美国影片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票房的三分之二以上。这告诉我们

A.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必须反对外来文化

C.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22.农历八月十五仲秋节,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欢庆;台湾各地举办多项活动庆祝,民众纷纷赶回家吃月饼赏月,不亦乐乎。下列有关民族节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B.海峡两岸共同庆祝民族节日体现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C.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

23.《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遗产文化旅游丛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自然瑰宝。丛书包括《明清故宫》、《天坛》、《布达拉宫》、《孔庙?孔府?孔林》、《庐山》、《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莫高窟》等。上述材料说明

A.同民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B.世界文化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

C.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决定作用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应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24.上题材料中中国媒体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表明

A.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C.每个国家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25.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26.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

A.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C.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7.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非典”、 “5.12汶川特大地震”、“藏独、疆独搞分裂”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

3

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D.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28.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人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29.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30-32题

30.“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31.“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

32.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公平、公正、合理 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3.第ll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 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观众达196亿人次。以上事实说明

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 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 ④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限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世博会共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国际参展方数量创造了世博会的历史纪录。千姿百态的外国和国际组织馆,是上海世博园的亮丽风景,本次世博会展示了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了世界文明精华,是中国

4

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窗口。上述材料说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③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统一 ④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5.中华文化与世界其它国家或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

A.文化节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6.2011年的清明节是两岸直航后的第三个清明节,清明节前几天祖籍福建的台胞纷纷踏上返乡祭祖旅程,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C.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7.京剧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南京、苏州等市纷纷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传统文化是健康积极有益的 C.京剧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8.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偶然发现蛇用一种草叶来敷伤口。于是他试着用此草下药疗伤,发现此草确有消炎止痛作用,并取名“蛇衔草”。此后,该草药被广泛应用。这表明

A.文化创新具有偶然性 B.文化创新来源于人的灵感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39.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

A.发展先进文化 B.繁荣民族文化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实现文化的多样性

40.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它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讲,宗教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调节情感的功能。这说明

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②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t分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1.前国家总理温家宝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42.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近代的传统课堂教学,再到现代的网络学习,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同的影响。这说明教育

①都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②都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③文化的传承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有多种传播媒介和手段

④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596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