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1年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F2?H2 Cl2?H2Br2?H2I2?H22HF 2HCl 2HBr 2HI 1.8 ?1036 129.7?10 1.9?1032 114.2?10 75.6?10 69.3?10 43 34 (1)已知t2 >t1,HX的生成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HX的电子式是 。

(3)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4)X2都能与H2反应生成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 (5)K的变化体现出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_______,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6)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_______(选填字母) 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b. 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 HX的还原性逐渐 d.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的生成反应是发热反应;

(2)HX属于共价化合物,H-X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因此HX的电子式是

(3)F、Cl、Br、I属于 ⅦA,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这四种元素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H-F键的极性最强,H-I的极性最弱,因此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在反应中均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也想得到一个电子而得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易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HX; (5)同(3)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6)K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d正确;而选项c、d与K的大小无直接联系。

答案:(1)发热 (2)

(3)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

(5)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6)a、d

14、(2011广东高考31,15分)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

和O2。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13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I、VII和VII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 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

(2)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H2O(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O(g)+3H2(g)。该反应的△H=+206 kJ?mol-1。

①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的标注) ②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1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mol,求CH4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CH4(g)+2O2(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O2(g)+2H2O(g) △H=-802kJ?mol-1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写出由CO2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本题考察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及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对影响;反应热的概念和盖斯定律的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化学平衡有关的计算;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1)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进行到30小时时,催化剂Ⅲ生成的甲烷最多,其次是催化剂Ⅱ,催化剂Ⅰ生成的甲烷最少。因此VI、VII和VII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VIII>VII>VI>;同理由图像也可以看出,反应进行到12小时时,催化剂Ⅱ生成的甲烷最多,因此在第Ⅱ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

(2)①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

能量,因此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为。

(3)由热化学方程式①CH4(g)+H2O(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O(g)+3H2(g) △H=+206 kJ?mol-1

②CH4(g)+2O2(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O2(g)+2H2O(g) △H=-802kJ?mol-1

①-②得CO2(g)+3H2O(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O(g)+3H2(g)+2O2(g) △H=+1008 kJ?mol-1

答案:(1)VIII>VII>VI>;Ⅱ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2)① ②91%

(3)CO2(g)+3H2O(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O(g)+3H2(g)+2O2(g) △H=+1008 kJ?mol-1

15.(2011山东高考28,14分)研究NO2、SO2 、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利用反应6NO2+ 8NH3

催化剂 加热 7N5+12 H2O也可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

状况下是 L。

(2)已知:2SO2(g)+O2(g)

2NO(g)+O2(g)

则反应NO2(g)+SO2(g)

2SO3(g) ΔH=-196.6 kJ·mol-1 2NO2(g) ΔH=-113.0 kJ·mol-1 SO3(g)+NO(g)的ΔH= kJ·mol-1。

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

反应达到平衡 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

CH3OH(g)。CO

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该反应ΔH 0(填“>”或“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解析:(1)NO2溶于水生成NO和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是3NO2+H2O=NO+2HNO3;在反应6NO + 8NH3

催化剂 加热 7N5+12 H2O中NO2作氧化剂,化合价由反应前的+4价降低到反应后0

1.2mol4?0.3mol,所以标

价,因此当反应中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NO2的物质的量为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3mol?22.4L/mol?6.72L。

(2)本题考察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① 2SO2(g)+O2(g)

2SO3(g) ΔH1=-196.6 kJ·mol

-1

-1

② 2NO(g)+O2(g)2NO2(g)

ΔH2=-113.0 kJ·mol。②-①即得出2NO(+2SO(2g)2g)2SO(+2NO(g) ΔH=ΔH23g)

-ΔH1=-113.0 kJ·mol-1 +196.6 kJ·mol-1=+83.6 kJ·mol-1。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1.8;反应NO2(g)+SO2(g)

SO3(g)+NO(g)的特点体积不变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因

此a不能说明。颜色的深浅与气体的浓度大小有关,而在反应体系中只有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所以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时即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因此b可以说明;SO3和NO是生成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二者的体积比总是满足1:1,c不能说明;SO3和NO2一个作为生成物,一个作为反应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必然会生成1 molNO2,因此d也不能说明;设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SO2的物质的量为2mol,参加反应的NO2的物质的量为xmol。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在线全文阅读。

2011年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756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