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温州市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17.1
亲爱的同学: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出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6页,有五大题,19小题。满分100分(含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3.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祝你成功!
一、书写(3分)
卷面书写3分。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得满分;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等酌情扣分。 二、积累与运用(25分)
1. 读下面句子,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duān( ▲ ),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弗洛伊德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shì( ▲ )。 ——莎士比亚 智慧的最高境界与忠诚mì( ▲ )不可分,没有专心致志,没有始终如一,没有老实苦干,就只有小打小闹的阴谋guǐ( ▲ )计,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 ——王 蒙 2.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⑴足蒸暑土气, ▲ 。 (白居易《观刈麦》) ⑵ ▲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⑶浊酒一杯家万里, ▲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⑷人生若只如初见, ▲ 。 (纳兰性德《木兰花 拟古决绝词柬友》) ⑸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梅花凋零入土,也不忘播撒芬芳的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 。”
⑹《论语》中阐述对待知识应保持正确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 ▲ 。”
⑺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质问之声石破天惊:“ ▲ !”这是多么朴素的觉醒!
3.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今亡亦死 ▲ ⑵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 ▲ ...4. 下列加点词在成语和文言语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不以为然 秦王怫然怒 B.苟且偷生 苟富贵 ....
C.审时度势 孤不度德量力 D.瞻前顾后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第 1 页(共 1 页)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5. 名著阅读。(5分)
(1)根据下面《三国演义》中事件与人物的关系图,推测AC两个人物。(2分)
A ▲ B.曹操 C ▲ D.诸葛亮
(2)《水浒传》中有一位“智多星”吴用,书中《临江仙》一词赞赏他“谋略堪欺诸葛亮”,你认
为以吴用的谋略能否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请用具体事例加以阐释。(3分)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6分) 变戏法 张充和
⑴小哑巴并不哑,只因在五岁时害过脑膜炎,把耳朵害聋了,他会说话,不过发音不准,还认得约莫一千字呢。他聪明,有耐性。他能替高奶奶家一条小黑狗训练到能起坐,能作揖。他自己却把自己训练得会解人意,会变种种戏法。如一张纸撕碎了,给旁人拿一片去,他口中念念有词,那张纸立即变成整张,而且旁人适才拿去的一片,凑上去刚好是整的。他的观众都是一群孩子,他自己也才只有十三岁。别人叫他变戏法,都并不是关切他,都是拿他开玩笑让自己开心。他没事时只同高奶奶家小黑狗做工夫。高奶奶时常锁了大门出去卖花生,小黑狗便是锁在门外,它无聊时也来找小哑巴玩。它们都很聪明,它们又不需要说话,它们互相的有了一种了解,比人对人都亲切得多。
⑵高奶奶的媳妇因为丈夫是个痴子,没一天不同婆婆顶杠,骂婆婆生不出好儿子,又没家产让她享福。婆婆也真似乎对媳妇不起,想种种办法叫媳妇舒服。卖花生不要大本钱,她天天清早或夜晚时炒花生,白日里到街头巷口去叫卖,卖上几百文回家养活儿媳,辛辛苦苦把媳妇供养三年。媳妇为她生个孙子,这明明又是多她一份累赘,却明明又是多她一份喜悦。她今年才五十二三岁,到孙子十八岁时她也不过七十左右。她自己打算得很高兴,因为七十岁不一定是该死的年岁。她就真为这点小小的生命年轻起来。媳妇恰恰同她是两种想法:她本来是很有理由去改嫁别人,现在这个小东西挂住了她。她从来没有儿子长大如何来孝顺她的念头。纵然儿子长大,也不过同父亲一样,是个痴子,不会挣钱只会消费的东西。她固执地断定痴子的儿子一定也是痴子。想到不可再想时,她只有一法:弄死这孩子,借个因头嫁人去。
⑶当媳妇聪明地做了这件蠢事后,婆婆既无法挽回,也就无话可说,悄悄让媳妇去嫁了人。别人问及这件事,她总极力为走去的媳妇辩护:“走了好,走了好,苦了她三年。”
⑷别人惋惜她孩子的死,她也是用同样的口调说:“死了好,死了好……”以后便不成声音了。 ⑸小哑巴在晚饭后便到高奶奶家来撞门子,高奶奶仍然卖花生养活痴子。痴子见哑巴来也高兴得乱跳。高奶奶用一把花生就可以叫小哑巴变戏法。小哑巴会把一个铜子变两个,两个变三个,三个又变到没有。高奶奶常送给他三个铜子,要他变给她看。其余的戏法,她都不经心;只有这个,她极有
第 2 页(共 2 页)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兴趣。她要小哑巴多变几个铜子出来,小哑巴变来变去还是三个。她要小哑巴教她变,教会了,又很失望。
⑹到了旧历的大年初一,高奶奶插着满头的花,把痴子锁在门里,提一篮红纸包包好的花生来同她的小黑狗立在门外,见到熟人就磕一个头,送包花生米同一句“恭喜发财”或“多福多寿”。见到出家人,或在家吃素的,也是一包花生米,不过换一句“阿弥陀佛”罢了。这一天只要是有点认识的人来向她买花生,她先问要多少,她照斤两称给,及至交钱时她却再三不肯要,要逼她要时,她一定发着誓说:
⑺“你在骂我,你在骂我,胡说!胡说!我要收你这钱,非拿去买药拿去买块芦席裹尸首。” ⑻别人只得笑着走了。
⑼如果不认识的人来买花生,她也用红纸包给你,总要多给你一些。
⑽可是到了晚上,也许还不等到晚,她回到家里来,看到麻布口袋里光光的一个也没有了。摸摸枕头下,一个铜子也不剩。痴子坐在空锅旁边发笑,又向她吵着肚子饿。这时那些人受了她的祝福,都在家里过着快乐的新年。而她呢,今天就算了吧,瘪着肚子睡一夜。可是痴子的肚子并不痴他吵着要吃。到了第二天,仍然没办法,只得又锁住大门关痴子在家里自己靠在大门框上哭,哭她自己的本钱都送给发财发福的人了。
⑾过路人见她立在冷风中哭,也不像昨天那么神气了。知道的人都说:“老疯子,昨天一天把本钱送完了,今天饿肚子只好哭。”
⑿小哑巴要她开门进去,她不声不响只是哭。她向小哑巴打着手势说花生完了,本钱没有了,痴子在里面饿着叫喊。小哑巴一定要她开门。她没办法只得把门打开了,让小哑巴进去变戏法。
⒀小哑巴又把三个铜子向口中一吞,然后从屁股后拿出一个钱,那是用红纸包好的。他把这钱送给她。痴子又在傻笑了。
(选自《小园即事》,有删改)
6. 请你以小哑巴的身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高奶奶的故事。(3分)
▲ 7. 文章第⑶⑷段画线句写出了高奶奶怎样的形象?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 8. 文章结尾处,面对高奶奶“立在冷风中哭”,旁人和小哑巴的反应各有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 9.有读者认为,文章题为《变戏法》,可对高奶奶“送花生”情节却不吝笔墨,两者之间看似无关实则有内在关联。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
(二)校园欺凌,我有话要说!(11分)
【编者按】最近,一篇网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让“校园欺凌”这个话题重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什么是校园欺凌?如何看待校园欺凌?我们选取了一些评论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 3 页(共 3 页)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
一般认为校园欺凌行为至少应满足下列三条标准:
主观敌意(hostile intent):欺凌方有伤害对方的主观意愿;如果伤害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就不属于此列;
力量的不对等(power imbalance):欺凌方和受害方存在力量上的不对等;这里说的力量可能是身体层面的,也可能涉及心理、经济等层面,欺凌方由此获得了权力,对受害方施加影响;如果是力量对等的双方相互伤害,就不属于欺凌的范畴;
持续性(repetition):欺凌行为不止一次发生,或者在未来有可能发生多次;这条标准强调的是欺凌行为并非一次性的攻击行为,受害方会担心在未来继续遭受对方的攻击。
【各方言论】
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应该从更长远着手,推行规则教育。多年来,与知识教育相比,我们的规则教育严重缺失。虽然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内容相对简单,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欺凌事件的本身,确实有校方关注的不足,确实有家庭教育的缺失,确实有法律制定的不够完善, ⑴ ▲ ——网友“向着胜利出发”
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杜绝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这些教育关乎生命尊严、关乎秩序构建、关乎与他人友善共处。⑵ ▲
——人民日报评论
受欺负孩子的家长,不宜在事后采取“淡化事实”的处理法,不要只简单地安慰孩子“这没什么”“这会让你更坚强”,不要“责怪他胆小、懦弱、不争气”,而是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受欺学生家长要做的,是要意识到让自己的孩子“有与同伴势均力敌的能力”,但这样的能力不是为了打架欺负人,而是让孩子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要让孩子主动拥有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耐和力量。至于欺凌者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会给别人伤害”, ⑶ ▲ ——“减低校园欺凌”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旭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改编)
10. 下列语句来自【各方言论】中的评论,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3分)
A.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B.并告诉施暴的孩子,人与人之间应该怎么相处。但过度斥责往往不是最有效的作法。 C.但是究其根本,我认为还是对于孩子们德行教育的缺乏。 ⑴ ▲ ⑵ ▲ ⑶ ▲ 11. 编者选取了三方言论,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 )(2分)
A.解释校园欺凌现象 B.呈现对校园欺凌的不同看法 C.关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方法
第 4 页(共 4 页)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12.阅读材料,探究问题。(6分)
在爱尔兰一所以校风严谨出名的学校里,一位忧心忡忡的父亲最终还是给已连任三年的老校长看了几张不同时间拍下的照片,照片上是自己刚上七年级的儿子Mike胸口和背上的瘀伤。老校长震惊了。家长离开后,他马上派人叫那名打人的同学Wolf到办公室。在简单交流后,校长了解到Wolf打人的动机。Wolf说:“我七年级的时候被一个高年级的人打过,但我没告诉任何人,当时决定当我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也要找个人来下手……”老校长让他换位思考,他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真诚道歉。
(1)上述材料中Wolf打人行为算不算校园欺凌?请结合【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说明理由。(3
分)
(2)你如何评价家长或老校长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表现?请结合【各方言论】作出分析。(3分)
四、古诗文阅读(15分)
(一)(5分)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②縠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13. 词的上片通过写家童 ▲ 和作者谛听江声,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 ▲ 的氛围,
使人遐思联翩,为下片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铺垫。(2分)
14. 选出下片中能表现作者此时心境的一个词,并作简要分析。(3分) A.长恨 B.忘却 C.平 D.逝 我选( ▲ )
分析: ▲
(二)(10分)
【甲】(孙盛)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
(唐·房玄龄《晋书·孙盛传》)
【乙】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有人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有删改) 【注】①稽颡:一种表示极度悲痛或感激的跪拜礼。
第 5 页(共 5 页)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①①
②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中得知,桓温在乎一场战事的记录,恐吓要杀人。 B.【甲】文中孙盛的儿子们最终删改了《魏氏春秋》。
C.【乙】文中的宋太祖毕竟是武夫出身,随手一斧柄就打落大臣的两颗牙齿。 D.【乙】文中大臣认为他所奏的事比皇帝打鸟雀紧急些。
16.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汝怀齿欲讼我邪?( ▲ ) .
A.争辩,诉讼 B.公开 C.通“颂”,歌颂,颂扬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
18. 如果让你为上面两篇短文拟一个主标题,你会选择哪项?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4分)
A.自有史官书之 B.秉笔直书难 C.史书的威力 我选( ▲ )
五、语言运用(30分)
19.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0分)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先生说:“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自以为读懂了曹操的心思,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朱自清在《背影》中回忆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此时的聪明是他成年后的自省。回忆过往,你是否也有过聪明过分的行为?
请以“那一次,我真是太聪明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透露考生真实身份的信息等。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理由: ▲
第 6 页(共 6 页)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1九年级语文试题 (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