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迅说:“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要不懂装懂 B准确使用形容词 C用词注意规范化 D形容词不易使用 3、“吃火锅”、“看医生”、等属于( )
A特殊用法 B习惯用法 C不规范用法 D错误用法 4、遣词造句达到音节匀整平稳,就是要求( ) ①不违反双音节、四音节的节奏倾向 ②利用平仄交替配合形成声音的抑扬顿挫 ③在听觉上造成铿锵响亮、优美和谐的效果 ④避免平淡、单调、沉闷 5、汉语虚词在组织语句中起( )
①脉络作用 ②沟通作用 ③承上启下作用 ④强调作用
6、“其”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常用,如“大请其客”、“大写其诗歌”中的用法为( )
①做定语 ②做谓语 ③做宾语 ④虚指
7、汉语助词“所”及物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如“所见”、“所闻”,在句中做( ) ①主语 ②谓语 ③定语 ④状语
8、整句和散句的结合方式灵活多样,但是作者表达意思或感情的重心一般用( ) ①成语 ②对偶 ③散句 ④整句 9、口语语体常常省略的成分是( ) ①主语 ②谓语 ③宾语 ④修饰语
10、“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 这段话属于( ) A政论语体 B事务语体 C科技语体 D文艺语体 11、下列不属于主动句的是( ) A山上有个庙 B我早上五点起床 C孩子们最爱打游戏 D老刘买了许多树
12、“阿三是好人,我知道,因为我不但知道他做的事,而且还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句中改变位置的是( ) A主语 B定语 C宾语 D状语 13、下列“咱们”用错的是( )
A咱们明天一块去吧 B别伤心了,咱们还是向前看吧 C这是咱们的学校 D明天的事,你不用操心,咱们安排好了
14、“李固是东汉后期的一个高级官吏,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和外戚、宦官斗争的一生,最后终于被皇帝的妻舅大将军梁冀迫害致死。”句中最后的结果是消极的,应去掉( )
A最后 B终于 C妻舅 D致死 15、下列各句表达较为委婉的是( )
A他不是不愿意 B他愿意 C他还是愿意的 D他能不愿意吗 16、下列不属于代词活用的是( )
A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真热闹 B他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总也看不够 C我是我,你是你,咱们分清楚 D无论谁,都应奉公守法 17、下列各句表示时间的概念没有错误的是( ) A我们失去联系后,没有能通过信,见过面 B这本小说他读了两遍了 C车厢里不时地播送着悦耳的歌曲 D30年前的往事,好像只是短暂的一瞬
18、用在一个句群或段落的前边,用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他们的思考,然后再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阐明自己看法的句子叫做( ) A 反问句 B设问句 C提问句 D疑问句
19、人际交往中运用得最广泛、最频繁,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修辞方式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
20、“燕山雪花大如席”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 二、多项选择题 (10分,每题2分)
1、不属于文艺语体的主要特征是语言的( )( )( )( )( )
A鼓动性 B形象化 C准确严密 D明确平实 2、对待方言词、文言词和新词的原则为( )( )( )( )( ) A艺术性 B生动性 C普遍性 D需要性 E明确性
3、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汉音乐性的美感主要表现在( )( )( )( )( ) A 音节匀整平稳 B 声调铿锵和谐 C 双音节化 D四音节化 4、运用虚词需要注意( )( )( )( )( ) A 辨析意义 B注意搭配 C适合环境 D放准位置 E防止滥用 F防止残缺 5、下列采用了比拟修辞格的是( )( )( )( )( ) A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B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 C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D他写完一部小说,怀着秋收的喜悦到来告诉我。
E我觉得自己的见闻,如同一盘录音带,两面记录了两代人不同的心声。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 的一门学科。
2、修辞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的表达作用,诸如同义词、反义词的选择和运用,词语的 色彩和 色彩等。
3、语境是使用语言的客观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 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指 环境。
4、汉语实词的词义内容比概念意义丰富,加之人们的主观态度,使词语在客观的概念意义之外,产生了意义、 色彩,包括感情色彩、 色彩和形象色彩,这些都是附着于概念意义而存在的词义的 因素。 四、名词解释 (每词3分,共15分) 1、语体风格 2、语体 3、交际类型 4、仿拟 5、借代
五、简答题 (每题8分,共32分) 1、修辞和语法关系是怎样的? 2、如何认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3、词语变异有哪些形式?有何特点? 4、如何理解语境的制约功能? 六、分析(每题6分,共18分)
下列三首诗词片段,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说明。
1、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贺敬之的诗《雷锋之歌》“眼前是:繁花似海,高楼如山,绿荫如屏??耳边是:歌声阵阵,书声琅琅,笑语声声??。”
3、毛泽东的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年秋季《言语艺术》作业(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