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年度总结 伴随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我和买金礼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并制订了详细有效的研究计划。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研究方案,进行了脚踏实地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为了下阶段工作更有利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 统筹规划、精心安排。
为保证子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主要包括: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物理教研组对此十分重视,曾多次召开教研会议,对具体活动进行统一安排,成立了子课题研究小组。子课题研究成员由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李明老师和买金礼老师担任,每个教学班各设4---6个调研小组。
2、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及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有关创新理论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3 、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二、 分工合作、按步实施。
《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课题的基本研究内容是: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研究体现课程性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探索适应课程实施需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需要的
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的教育资源整合和课外辅导等的教育资源整合。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更深入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无论在那一阶段那一环节研究小组要基本做到“三定”即:定时定人定时总结:定时就是研究小组每周五下午第三节后为课题研究固定时间,全体实验教师集体研究,并认真填写研究记录;定人就是课题组按班级划分,各自有明确分工,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责任到人,及时总结,即课题研究人员要及时做总结,找出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
三、现在已经完成的工作。
2015年1月份一直到现在,伴随着不断的尝试和摸索,这项课题也逐步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平稳的过渡到了目前的“稳步实施”阶段。
根据子课题研究计划,各负责老师已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对各自的具体活动进行了安排,并初步实施。
(一)、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特征,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引导学生:
(1)丝稠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
(2)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发生什么现象? (3)把塑料梳子和头发靠近些,会产生什么现象? 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教学中,设计实验的坡度,确定实验不同阶段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过程。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实验教学中的情景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其内涵变得丰富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因此,设计实验,也要关注坡度,确定培养阶段目标,遵循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养的坡度,使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序地贯穿于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实验教学要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注重突出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注重突出实验的自主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自主探究,发现实验现象和规律的实验环境。
(2)、注重引导学生和自主实验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实验,真正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形成实验思维和能力。
(3)、设计难易适度的坡度,保护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无难度的、平淡的实验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降低和注意力的分散;同样,要求过高、难度过大的实验也易使学生望而生畏,影响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保证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坡度适度、拾级而上的递进式探究环节,使探究过程具有渐进性、连续性和积累性。特别是对于相关因素有很多、假设可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的实验课,可以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由学生自选与教师分配相结合,再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实验方式,然后再实施实验,通过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环节,使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在思维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既保证实验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也保证整个实验过程始终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
(三)、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复述、操作——小结等几个环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实验技能的提高。从近几年中考实验题考查的实践来看,中学的实验能力应该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所谓实验操作能力就是指进行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基本实验常规的能力,能无差错地完成中学物理中全部的实验基本操作及所有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而实验创新能力是学生靠教师引导经过学生自悟,以中学物理实验常规为基础,所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过程的优化、实验原理的变更、实验仪器的它用、实验设计、实验
现象剖析,甚至实验失败原因分析等。可以肯定地说,近几年中考实验题无一例是照搬课本,总是不同程度对考生进行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但这种考查又以实验常规为基础,因此,物理实验必须既要突出实验常规,也要强调实验创新,既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讲,实验教学中应该尝试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实验,培养科学思维。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操作不方便,现象不明显或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不严密的实验进行改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尝到了自主学习的滋味。例如:演示焦耳定律实验时,电阻产生的热量是眼睛看不见,为了安全又手不能摸的,怎样让学生看得见,且理解实验成为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利用水受热膨胀,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效果优于原实验,而且,方便了全体同学观察现象。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运用实验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2)、质疑实验、培养科学思维。
在教师层引导下,让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用,排除错误认识得出圆满结论:在学习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对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成正比,很容易得出,但要引导学生思维,这一结论是有前提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逐渐领会到实验的前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物理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发展了科学思维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年度总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