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级通信 B. 消息通信 C. 低级通信 D. 管道通信 15.管道通信是以 B 进行写入和读出。
A. 消息为单位 B. 自然字符流 C. 文件 D. 报文
16.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和资源共享。 A. 多道程序设计 B. 中断处理
C. 程序的并发执行 D. 实现分时与实时处理 17.为了描述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了一个与进程相联系的 C 系统,根据它来感知进程的存在。
A. 进程状态字 B. 进程优先数 C. 进程控制块 D. 进程起始地址 18.顺序执行和并发程序的执行相比, C 。 A. 基本相同 B. 有点不同
C. 并发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D. 顺序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19.进程是 B 。 A. 与程序等效的概念 B. 执行中的程序
C. 一个系统软件 D. 存放在内存中的程序 20.进程具有并发性和 A 两大重要属性。 A. 动态性 B. 静态性 C. 易用性 D. 封闭性
21.操作系统在控制和管理进程过程中,涉及到 D 这一重要数据结构,这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A. FCB B. FIFO C. FDT D. PCB
22.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 A 。 A. 只有一个 B. 可以有多个
C. 不能被挂起 D. 必须在执行完后才能被撤下
23.如果某一进程获得除CPU以外的所有所需运行资源,经调度,分配CPU给它,则该进程将进入 B 。
A. 就绪状态 B. 运行状态 C. 绪塞状态 D. 活动状态 24.如果某一进程在运行时,因IO中断而暂停,此时将脱离运行状态,而进入 C 。 A. 就绪状态 B. 运行状态 C. 绪塞状态 D. 活动状态 25.在操作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进程,它们 C 。
A. 不能共享系统资源 B. 不能调用同一段程序代码 C. 可以共享允许共享的系统资源 D. 可以共享所有的系统资源
26.当一进程运行时,系统可基于某种原则,强行将其撤下,把处理机分配给其他进程,这种调度方式是 C 。
A. 非剥夺式 B. 剥夺方式 C. 中断方式 D. 查询方式 27.为了照顾短作业用户,进程调度应采用 B 。 A. 先进先出调度算法 B. 短执行优先调度
C. 优先级调度 D. 轮转法
28.为了对紧急进程或重要进程进行调度,调度算法应采用 C 。 A. 先进先出调度算法 B. 短执行优先调度 C. 优先级调度 D. 轮转法
29.如果某些进程优先级相同,应采用 A 算法较为适应。 A. FIFO B. SCBF C. FDF D. 轮转法
30.如果要照顾所有进程,让它们都有执行的机会,最好采用 D 算法。 A. FIFO B. SCBF C. FDF D. 轮转法 31.在下列 D 情况下,要进行进程调度。 A. 某一进程正访问一临界资源
B. 某一进程运行时因缺乏资源进入阻塞状态
C. 一进程处于运行状态,而另一进程处于自由状态 D. 某一进程正在访问打印机,而另一进程处于就绪状态 32.操作系统中, A 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 A. 处理机管理 B. 作业管理
C. 高级调度管理 D. 存储和设备管理 33.进程间的基本关系为 B 。
A. 相互独立与相互制约 B. 同步与互斥
C. 并行执行与资源共享 D. 信息传递与信息缓冲 34.操作系统对临界区调用的原则之一是 A 。
A. 当无进程处于临界区时 B. 当有进程处于临界区时 C. 当进程处于就绪状态时 D. 当进程开始创建时
35.两个进程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在并发发执行中,一个进程要等待其合作伙伴发来信息,或者建立某个条件后再向前执行,这种关系是进程间的 A 关系。 A. 同步 B. 互斥 C. 竞争 D. 合作
36. C 是一种能由P和V操作所改变的整型变量。 A. 控制变量 B. 锁
C. 整型信号量 D. 记录型信号量
37.在一单用户操作系统中,当用户编辑好一个程序要存放到磁盘上去的时候,他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 A 这一接口。
A. 键盘命令 B. 作业控制命令 C. 鼠标操作 D. 原语
38. C 存储管理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算法简单,但存储碎片多。 A. 段式 B. 页式 C. 固定分区 D. 段页式 39.虚拟存储技术是 B 。 A. 补充内存物理空间的技术 B. 补充相对地址空间的技术 C. 扩充外存空间的技术 D. 扩充输入输出缓冲区的技术 40.虚拟内存的容量只受 D 的限制。 A. 物理内存的大小 B. 磁盘空间的大小 C. 数据存放的实际地址 D. 计算机地址位数
41.动态页式管理中的 C 是:当内存中没有空闲帧时,如何将已占据的帧释放。 A. 调入策略 B. 地址变换 C. 替换策略 D. 调度算法
42.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的 B 内存单元。 A. 地址连续 B. 若干地址不连续 C. 若干连续的帧 D. 若干不连续的帧 43.缓冲技术用于 A 。
A. 提高主机和设备交换信息的速度 B. 提供主、辅存接口 C. 提高设备利用率 D. 扩充相对地址空间 44.段页式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 C 次内存。 A. 1 B. 2 C. 3 D. 4 45.分段管理提供 B 维的地址结构。 A. 1 B. 2 C. 3 D. 4 46.系统抖动是指 B 。 A. 使用计算机时,屏幕闪烁的现象
B. 刚被调出内存的帧又立刻被调入所形成的频繁调入调出的现象 C. 系统盘不干净,操作系统不稳定的现象 D. 由于内存分配不当,造成内存不够的现象
47.在 A 中,不可能产生系统抖动现象。
A. 静态分区管理 B. 请求分页式管理 C. 段式存储管理 D. 段页式存储管理 48.在分段管理中 A 。
A. 以段为单元分配,每段是一个连续存储区 B. 段与段之间必定不连续 C. 段与段之间必定连续 D. 每段是等长的
49.请求分页式管理常用的替换策略之一有 A 。 A. LRU B. BF C. SCBF D. FPF
50.可由CPU调用执行的程序所对应的地址空间为 D 。 A. 名称空间 B. 虚拟地址空间 C. 相对地址空间 D. 物理地址空间 51. C 存储管理方式提供二维地址结构。 A. 固定分区 B. 分页
C. 分段 D. 物理地址空间
52.当程序经过编译或者汇编以后,形成了一种由机器指令组成的集合,被称为 B 。
A. 源程序 B. 目标程序 C. 可执行程序 D. 非执行程序
53.目录程序指令的顺序都以0作为一个参考地址,这些地址被称为 A 。 A. 虚拟地址 B. 物理地址 C. 绝对地址 D. 重定位地址
54.若处理器有32位地址,则它的虚拟地址空间为 B 字节。 A. 2GB B. 4GB C. 100KB D. 640KB
55.若调用指令LOAD A,Data,经动态重定位后,其对应指令代码 A 。 A. 保持不变 B. 会变化,随装入起始地址变化而变化 C. 会变化,固定在某一存储区域 D. 重定位项等于重定位寄存器内容 56. C 是在程序员编制程序时,或编译程序时进行的。 A. 静态分配 B. 动态分配
C. 直接分配 D. 碎片拼接后再分配 57. C 存储扩充方式,能够实际增加存储单元。 A. 覆盖技术 B. 交换技术 C. 物理扩充 D. 虚拟存储技术
58. A 是指让作业不同时调用的子模块共同使用同一内存区。 A. 覆盖技术 B. 交换技术 C. 物理扩充 D. 虚拟存储技术
59. B 是指将作业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的部分移到外存,让出内存空间以调入其他所有数据。
A. 覆盖技术 B. 交换技术 C. 物理扩充 D. 虚拟存储技术
60. D 能够实现对内外存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一种宏观上似乎比实际内存容量大得多的存储器。
A. 覆盖技术 B. 交换技术 C. 物理扩充 D. 虚拟存储技术 61.虚拟存储技术与 A 不能配合使用。
A. 分区管理 B. 动态分页管理 C. 段式管理 D. 段页式管理
62.下列 D 存储管理方式能使存储碎片尽可能少,而且内存利用率较高。 A. 固定分区 B. 可变分区 C. 分页管理 D. 段页式管理 63. A 要求存储分配时的地址连续性。 A. 固定分区 B. 可变分区 C. 段式管理 D. 段页式管理 64. D 是一种动态存储分配方式。
A. 固定分区 B. 可变式分区 C. 简单分页管理 D. 请求分页管理 65. A 是一种静态存储分配方式
A. 简单分页 B. 请求分页管理 C. 段式管理 D. 段页式管理 66.存储管理的目的是 C 。
A. 方便用户 B. 提高内存利用率 C. 方便用户和提高内存利用率 D. 增加内存实际容量 67.碎片是指 D 。 A. 存储分配完后剩余的空闲区 B. 没有被使用的存储区
C. 不能被使用的存储区
D. 未被使用,而又暂时不能使用的存储区 68. A 使得碎片现象最为严重。
A. 固定分区 B. 可变式分区 C. 分页管理 D. 段式管理 69.碎片现象的存在使 A 。 A. 内存空间利用率降低 B. 内存空间利用率提高 C. 内存空间利用率得以改善 D. 内存空间利用率不受影响
70. A 是指目标模块装入内存时一次分配完作业所需的内存空间,不允许在运行过程中再分配内存。
A. 静态分配 B. 动态分配
C. 直接分配 D. 碎片拼接后再分配
71. B 是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分配作业所需的基本内存空间,且允许在运行过程中再次申请额外的内存空间。
A. 静态分配 B. 动态分配
C. 直接分配 D. 碎片拼接后再分配
72.经过 B ,目标程序可以不经任何改动而装入物理内存单元。 A. 静态重定位 B. 动态重定位 C. 编译或汇编 D. 存储扩充 73.碎片存储容量 B 。 A. 不可能比某作业申请容量大 B. 可能比某作业申请容量大 C. 在分页管理中,可能大于页 D. 在段页式管理中,可能大于页
74.可变分区管理的 A 分配策略采用按起始地址递增顺序排列空闲区的链表结构。
A. FF B. BF C. WF D. LRU
75.可变分区管理的 B 分配策略采用按分区大小递增顺序排列空闲区的链表结构。
A. FF B. BF C. WF D. LRU
76.可变分区管理的 C 分配策略采用按分区大小递减顺序排列空闲区的链表结构。
A. FF B. BF C. WF D. LRU
77. D 不是可变分区对内存状态记录和分配管理的所用办法。 A. 表格法 B. 位图法 C. 链表法 D. 先进先出法 78.分页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 B 次内存。 A. 1 B. 2 C. 3 D.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复习答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