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 (2)《孟子》是记录 孟轲及其弟子 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3)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 仁政 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有所不辟也 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激 与 同“欤”,语气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原来,从前 三、古今异义词 1、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这,这样 今义:对;正确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古代的量器 今义:指用于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古义:益处 今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5、行道之人弗受 古义:过路的饥民 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6、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许可;能够 7、故患有所不辟也 古义:祸患,灾难 今义:忧虑 四、词类活用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五、一词多义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
2、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 接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 做 3、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得道多助 施行 4、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弗敢加也 虚报 而山不加增 增加 5、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呼尔而与之 给予 6、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7、则 得之则生 就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 六、重点实词 1、鱼我所欲也(想要,喜欢 ) 2、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获得 ) 3、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1 / 3
4、死亦我所恶(厌恶)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 6、非独贤者(不单,不仅 )
7、贤者能勿丧耳(不丧失) 8、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呼尔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 10、乞人不屑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与我何加焉(丰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12、妻妾之奉(侍奉) 13、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 七、划分朗读节奏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八、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一个人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呢?(反问句)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6)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你轻蔑的,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就接受了。 九、走进文本 1、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生命),熊掌比喻义(正义)。
2、本文反复论证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1)舍生而取义者也(2)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此”指什么? “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此”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 义 ”比 “ 生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6、本文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7、(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
(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8、文中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请你指出“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1)正义(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2)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2 / 3
9、分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 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10、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孟子提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更应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12、孟子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的?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吗?
(1)孟子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引出论点,通过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的正面例子与不辩礼义之人的反面例子,正反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2)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泄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1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道理 论证和举例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陈毅《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3 /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