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复旦大学汪涌豪中国文学传统课堂笔记第三节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三节 作为生命对应的季节

东方民族对日月的感悟深刻,对季节感悟也很深刻尤其是中国和日本。 一.地理环境影响

1. 来自风俗传统影响

气候:亚热带,四季分明,古人养成了对季节的敏感。

岁时文化 于省吾考证,西周末有四时文化(岁:一年,时:时令季节)八节十二季二十四节气

《逸周书·时训解》春:青春,夏:朱夏,秋:白秋,冬:玄冬 传统影响 时间季节意识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生命意识 季节意识的发达,反映了时间和生命意识的强烈

二.对季节选择性咏叹

以作为过渡期的春秋为主。因为此时景物变化丰富。 王琪《暮春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咏暮春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踏春的人成为春人

1

南唐徐锴《岁时广记》明初王逵山提出二十四番花信风名目,并与象数结合起来 春:新的一年开始,新的一轮流逝的开始(伤春,惜春)。 白居易《送春诗》

陆游“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2 司空图《退居漫题》“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3 伤春与感情结合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

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4

六朝文学《子夜四时歌》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

韦庄“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5

戈蒂耶《春天最初的微笑》唯美诗人 中国人是感伤诗人 一叶知秋

陶渊明“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张载《秋》“顾己知节变”6

中唐 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垂死意象 哀秋观秋悲秋惊秋起于屈原,钱也有通认为从杜甫形成,其实是屈原。 汉武帝《秋风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韩偓《凉思》 碧栏杆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7

已凉天气未寒时。

写闺情,写时令使闺情体现,思妇深闺寂寞,怀人情浓。

何奇澎,盛唐一下反悲秋潮流,可上溯陶渊明。小尾郊一亦有研究。 李白“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士悲。”

刘禹锡《秋词二首》“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三.生命的参照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

苏东坡《东兰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③,人生看得几清明”

古诗中夏冬主题比之春秋,似乎是凝固静定的季节,所以写得少。 《艺文类聚》《初学记》 清康熙《佩文斋咏物诗绝》

日本四季处于同一水平,写的差不多一样多。 日本少伤春悲秋,合诗集

《文镜秘府论》:记载四言佳句,春夏秋冬诗句等分。 冬夏关系特殊地域;春秋关系日常事务。 中国诗人对于夏冬的诗诗平平 《夏日》北宋 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

深院无人柳自垂。(体现无风,夏天心难静,没有一丝风驻的斜阳) 日暮长廊闻燕语, 清寒微雨麦秋时。

夏天人情绪渴望安定,歇夏表现自己懒于行动,说明自己和热衷奔竞的人有距离,体现君子处必掩身。

君子人歇夏之道处必掩身,养之长之假以人也(长养扩充) 1

109

8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气用语。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

开时,风名花信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黄、楝

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 24 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程大昌《演繁露·花信风》、 宋 王逵《蠡海集·气候类》。一说,每月有两番花的信风,一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见 明 杨慎《二十四番花信风》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 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风。人们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叫做这一节气中的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即指∶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 (八个气节),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为五天。每五天中,有一个花信,也就是每五天有一种花绽蕾开放,即一月二气六候花信风。每一候花信风便是候花开放时期,到了谷雨前后,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四处飘香,春满大地。楝花排在最后,表明楝花开罢,花事已了。经过 24 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俗话说的好:“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 二十四 个节气和 七十二候。 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也有 24 番花信风的记载;程犬昌《演繁露》曾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2

《初夏行平水道中》陆游 赏析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市桥压担蓴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原烟草蝶飞飞。 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赏析】平水在绍兴以东四十余里,以产茶著称。陆游曾几度在家乡山阴闲居,六十五岁以后,更是长期住在家里。以“老去”发端,似即写于晚年闲居期间。初夏的一天,诗人出南郊向平水方向走去。初夏来临,春已归去,诗人不胜感慨。

首联便是以抒发感慨的议论提起:人老了,感到生活中乐事不多,时间一年年过去,眼下春天有完了。这两句诗,联系陆游的经历来看,不能视作叹老嗟卑的陈词。诗人有雄志难伸,

被迫赋闲,光阴空逝,欲挽无由,当此之际,不会没有“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陆游《醉歌》)” 的激愤,只是这首诗没有触着这方面的话题,因而出语平和罢了。不过,“容易”和“又”二语,还是约略透出了一丝感慨之情。

中间两联承接“春归”二字落笔,具体展示初夏时分,平水道上的景象。

颔联鞋机是风光:桥上蒓丝担,路旁小酒店。莼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春天时嫩叶开始入菜,夏季时大量繁衍。因为莼菜的叶背和嫩茎胶状透明,切成丝做成粥,其味滑腻可口。陆游生于江南,对于其味深有体会,一个“滑”字,最能表现莼菜特色。桥头是过往行人必经之路,蒓丝担停在桥头,可谓善于选择地址。从“压”字可见,担中蒓丝数量不少。在桥畔村头,酒店自然是少不了的。初夏时,豌豆、黄豆相继粒绽。江南村俗,带荚水煮,用以佐酒。村中常可以见到用粗瓷碟子堆起几盘以招徕顾客。二句颇能表现时令特点与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

颈联转而写初夏自然风光:傍水林中,随风传来声声莺语。市上人家的园内,碧草如烟,蝴蝶翻飞,不说“莺语”、“蝶飞”,而说“莺语语”、“蝶飞飞”,动词叠用,情景热闹,读来更有亲切之感,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时当初夏,郊行走稍久,即感暑期袭人。于是诗人便取出单衣,在梧桐阴下站立片刻,换下了夹衣。“小立桐阴换夹衣”是这首诗中最动人的之句。诗人描绘了这一生活琐事。而换衣之处是历来以喻请节的梧桐之阴,则更添了几分雅致。

陆游除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诗外,也写了不少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这首《初夏行平水道中》便是一例。 3

其一

花缺伤难缀, 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 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 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 看着又新春。

这两首五绝是司空图《退居漫题七首》中的第一、三两首。诗题既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动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伤,但忧虑和孤寂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

先看第一首。前两句对仗极其工稳。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一是花,二是莺。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逝的象征。然而诗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表明目击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与此类似,黄莺巧啭中透露出哀怨萧瑟的声音,往往成为历来诗人抒写抑郁特别是春怨的标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司空图在这里却别开蹊径:既不象金昌绪用怨愤之情抱怨它啼叫时惊人好梦,更不象李商隐因为怕引起自己伤春的情绪而不忍去聆听。相反地,因为自己退居深谷,长期度着“疏钟泛泬寥”的岁月,心境寂寞孤独之极,所以喧闹的莺声反而使他感到亲切,并且不自禁地侧耳谛听。而参差巧啭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花缺伤难缀”的愁情,这更引起诗人的共鸣,而把黄莺引为寂寞生活中的同调了。“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三层意思:乐意听;别有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因此这“惜春”之“春”,就不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去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涵蕴相当丰富。 “花缺”句以沉着见长,是深稳之笔。“莺喧”句以委婉见长,是渟蓄之笔。尽管二者各有不同,但这两种各具审美特征的暮春景物──作为图画美的残花和作为音乐美的莺啼,却都统一到诗人伤春之感的浑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画龙点睛地表达他为“家山牢落”而百感丛生的深切感受。

也许因为头两句情绪太伤感了吧,后两句作一转折,诗情稍稍振起,仿佛诗人于无可奈何中的自遣、自慰和自励。“惜春春已晚”总结了以上残花和啼莺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将别

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这一结句,是突破重重失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色,表明诗人身处乱世、仍能自葆高洁的情怀。后来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矫诏要他入朝参预政事,他有意装成年老昏愦,误堕朝笏,终获诏许还山,不为裹胁。诗的情调是感伤的,但其风骨却是挺拔的。诗人因不得已而无所作为,但却又有点不甘于无所作为。

后一首写的还是春暮之感。开头两句也是对仗,不过描写手法却别具一格。第一首前两句对仗一暗一明交相辉映,后一首却是利用两度时间来互为对衬。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你看,“曾”字用得多么传神!烂漫春光,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于与赏花人作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走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这里的“欲别”是说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这该是多么使人难堪啊!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与忧虑。

同前一首一样,这里“莫愁”一折,也有着峰回路转、洒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这可以说是司空图诗论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诗品》)的实例。

这两首小诗始终无颓萎之气,能使读者翛然远瞩,寄希望于前程,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从司空图的大部分诗歌看来,他的情调往往倾向于消沉和抑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为“不堪寂寞对衰翁”的磊落之气;而这两首诗恰可以说是两种心情交织而亮色较为显著的典型。表面看来,这两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情调互不相同,然而从诗人感情变幻起伏的汇归来说,却又完全统一。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根本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来临。 4

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1]

韵译

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细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之时。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复旦大学汪涌豪中国文学传统课堂笔记第三节在线全文阅读。

复旦大学汪涌豪中国文学传统课堂笔记第三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66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