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发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B.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抗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6分)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有效遏制公务接待铺张浪费之风,中央近日做出了工作餐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的规定,但能否令行禁止,关键还要看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了。 .... B.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既重视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又强调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现代教....学理念,为黄梅戏舞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人才。
C.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2013年年会在大河锦江饭店隆重开幕,国内外50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坐而论道,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
D.在广州恒大与韩国首尔FC争夺亚洲杯冠军决赛举行的当晚,羊城万人空巷,无数球迷纷纷....涌向天河体育中心为恒大加油助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35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6·
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枧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乐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和维度。 。 。 , , , 。这种乐教观是传统乐教理想价值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在人性和万物相通的根源处奠基,在根本处立足,对我们这个一切分割、片断化的时代,具有永恒的魅力。
①它把“乐”提高到一种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看待 ②它源于文明早期巫术时代的文化世界
③认为理想的“乐”应该体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有节有序、和谐统一 ④这个维度,一方面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⑤宗教维度是乐教最原初的意义与功能
⑥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天人合一”的观念
A.⑤②④⑥①③ B.④⑥①③⑤② C.⑤④⑥②①③ D.④⑥⑤②①③ 16.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在表格内填写恰当的句子,每处不超过25字。(5分)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已于10月21日出台。改革方案将在高考中加强语文的考核,2016年高考,语文由现在的150分增至180分。同时,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以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到2016年,高考分数调整到位。除语文和英语的分值调整外,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均为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
2014年仍坚持2013年命题方向,继续调整试卷结构,把握好学科间的平衡,使考试内容改革成效随时间显现更加充分。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本科志愿填报实行本科批次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高考本科志愿仍在考前填报。
此外,计划2015年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提高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人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市出台的高考改革三年“时间表” 时间 具体的改革措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① ② ③ ④ ⑤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 ①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 ② ,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 ③ ,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息视或蔑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作家李辉在“东方历史讲堂”重温八十年代时透露,1983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写信给曹禺:“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身为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非但不生气,还郑重
·7·
地把信夹入大相册,在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访时念给他听。当时的青年作家张辛欣在《收获》上发文批判曾禺,惹了麻烦,毕业分配没着落,巴金介绍她到北京人艺当导演,曹禺也没拒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偷换概念,“认识并遵循”的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 2.C(因果倒置,应为“在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得“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
3.C(扩大范围,应为“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听:听凭,任凭。)
5.C(⑤是刘文泰诬陷王恕沽名钓誉的话;⑥是表明王恕关心国事) 6.D(“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理解错误,他说自己“不可用”是反话,以辞职相抗只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7.(1)(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或“考核读书人的学业”)。
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迁”(升官)、“振”(通“赈”,救济)、“课”(督促,考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太医院判刘文泰,过去常进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故”(过去,从前)、“为??所”“衔”(怀恨,怨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3.“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2)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8·
(3)银瓶乍破水浆迸 四弦一声如裂帛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夸大其词,不合文意,这些幼稚的问题只是他们天真好奇心理的自然流露而已;D项理解不当,警官那样说并非有意欺骗马可瓦多,而是因为他本人也觉得跟随牛群去山上是有福气的事;E项认为马可瓦多对儿子跟随母牛而去的态度是“超然”的,有点绝对,他也是想念儿子,日夜盼望儿子回来的。
(2)①米开尔追随牛群离开城市,去跟母牛一起过放牧的生活。②马可瓦多人在城市,心却随着儿子追随牛群而去,跟随母牛神游于自然山水之中。③“与母牛同”游象征着在酷热、污浊的城市里艰辛度日的人们对大自然以及美好自由生活的想象和憧憬。(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工作辛劳,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而不能休息;生活贫困,孩子们甚至吃不饱饭。②自伤自怜,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把深夜听到的人迹怀着同病相怜的悲悯之情。③厌恶城市里污浊的环境,不满现实,对自然和美好生活充满想象和憧憬。④关爱、想念孩子,希望他能摆脱贫困饥饿,过上幸福生活,每天晚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等待儿子回来。⑤敏感,对深夜中的细微声响有真切的体察和敏锐而感受。⑥好奇,想象力丰富。深夜起来看经过城市的母牛,为儿子想象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主题提示:①以生活在城市底层的马可瓦多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和想要逃避的渴望,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以母牛的生活对比人的生活,以美丽的自然对比污浊的城市,批判城市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抑。③以马可瓦多和米开尔贫穷艰辛的现实生活,揭示压力无处不在,底层民众无望改变生活的现实。④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生活与其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因人的存在而带来的丑恶无处不在,在现代文明中人无处可逃的处境。 [答案示例]
主题一: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搬运小工马可瓦多生活在污浊的城市,过着艰辛贫苦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城市底层劳动者生活的缩影。他厌恶城市的污浊,喜欢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的母牛,想象儿子跟着牛群能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的想象和憧憬也是在尘土飞扬的城市里奔波劳作的人们共同的渴望。(2分)
主题二:表现人在现代文明中无处可逃的困境。(2分)小说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美好生活与米开尔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诗意生活图景的虚幻,无论是污浊闷热的城市还是山水清幽的自然,只要有对利润的追逐,有对人的不公正、不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乐土。(2分)
(8分;其中每个“主题”2分,结合文本加以阐释2分;答出任意两个主题、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主题”的解读,言之成理也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强加因果,当时的美学热并不是李泽厚的著述掀起的;D项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美学四讲》中;E项不准确,美国权威文论选收录的是《美学四讲》中的部分内容)
(2)①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③上世纪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④上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②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③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
·9·
思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
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
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熏陶的李泽厚受益匪浅。导师的力量有时是无形的,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激励指引作用。
观点三: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师不可缺少,但成功关键取决于学生本身)
理由:①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自学能力很强的学子来说,导师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志和能力。②对于更多普通学子来说,导师在治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纠偏作用不可或缺,他可以指导学生更高效进行研究和学习。③无论对于哪一种人,治学关键环节的指导都可以使他前行的道路更加畅通,都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要高效得多。导师对于普通人的作用是雪中送炭,对于杰出人物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均应联系文本作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不合语境,“坐而论道”泛指空谈大道理,含贬义)
14.D(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15.A(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6.①调整试卷结构,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
②在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 ③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分值降为100分,一年两考 ⑤文综和理综分值均提高至320分
(5分;答出一句给1分,超出规定字数该句无分) 17.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 ③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说服人
(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出规定字数的,扣1分。) 六、写作(60分)
18.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恕,字宗贯,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庭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破了他的同党石龙。王恕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让流民恢复旧业。升任兵部尚书。他考核选拔官员属下,严厉拒绝请托,共
·10·
事的官员都不高兴。皇帝也怨恨王恕多次直言(进谏),于是任命王恕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王恕所管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借贷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成化二十年又改任王恕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先后应诏陈说政事二十一次,建议三十九次,都是极力阻止权贵幸臣。天下人都倾心仰慕他,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一定会说“王公为什么不说话呢”?接着又会有人说“王公的奏章就要到了”。话说完,王恕的奏章果然到了。当时流传民谣说:“南京十二部,只有一个王恕(敢说话)。”孝宗即位,王恕担任吏部尚书。陕西巡抚缺位,王恕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皇帝下诏另外推举,王恕拿着诏书说:“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任命我掌管吏部。如果我推荐的人没有成绩,就是我的罪过。现在陛下怎么知道萧祯没有才能而拒绝任命他?况且陛下既然认为萧祯不可用,就等于是我不可用,希望允许我退休。”皇帝才最终任用了萧祯。邱浚进入内阁,同王恕不和。太医院判刘文泰,过去常进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王恕居住乡里时,曾经嘱托人作传,刻板印行。邱浚说王恕沽取直名毁谤皇帝,如果皇帝知道后王恕的罪一定不会小。刘文泰于是自己写了奏章,攻击王恕在传记中把自己比作伊尹、周公,对于留在宫中的奏疏,一律说是皇帝不批复,用这种办法来公开显示先帝拒绝劝谏,没有做人臣的礼仪。王恕认为奏章出自邱浚的指使,反驳说:“刘文泰本是个无赖小人,这一定是有老于写作并多阴谋的人主使他这样作。”皇帝把刘文泰投入锦衣卫监狱,审讯他得到实情,于是请求逮捕邱浚、王恕对证。皇帝心里不喜欢王恕,于是贬刘文泰为御医,责备王恕沽名钓誉,焚毁王恕所刻印版,对邱浚不予追究。王恕第二次上疏请求分辨道理,皇帝没有听从,王恕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帝听任王恕乘驿车回乡,不赐于允许其退休的诏令,每月的廪食、每年的隶仆亦减少很多。武宗继位,派使者携敕令慰问。王恕陈述国家大政数件事,皇帝用优礼的诏书回复他。王恕于正德三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谥号端毅。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预测试题 语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