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传染病学(lemology)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通过临床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重点传染病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选择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对大纲中安排的讲课内容提出不同的深度:“掌握内容”、“熟悉内容”、“了解内容”。掌握内容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熟悉内容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和特点。了解内容则作概括理解。大纲中未讲授的内容作为自习内容。
临床课间见习是将传染病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临床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课间见习以选择典型病例示教和组织病案讨论等形式,从而加深、巩固课堂讲授内容。由于传染病的季节性限制,传染病学的理论课与课间见习为3:1。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 总论
掌握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与传染性疾病(communicable diseases)的定义,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传染病分类管理及报告制度。熟悉传染过程中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五种免疫球蛋白);传染过程及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在预防中的意义。了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影响流行过程中的因素;临床上各种形式的感染。
2. 病毒感染
(1)病毒性肝炎:掌握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的临床特点;各种临床类型的表现,五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病原诊断;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的治疗重点;甲、乙型肝炎保护易感者的预防措施。熟悉五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血清学标志,分子生物学标志;五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五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意义及肝功能检测意义。了解五型肝炎病毒的特点,五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免疫反应重要性,各种临床类型的病理特征,肝炎的并发症。
(2)肾综合征出血热: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主要表现,病程各期主要临床表现;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依据:三大主征,五期经过,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意义。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基本原则,病程各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休克、出血、肾功能不全的原因,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了解国内外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现状;出血热病毒的特性、主要血清学分型;出血热的并发症。
(3)流行性乙型脑炎: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的临床特征;乙脑临床病程各期的主要表现;乙脑的诊断依据: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意义和应用;乙
脑的治疗原则:“把三关”的处理;乙脑的预防措施 。熟悉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和免疫力;乙脑的流行特征;造成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了解我国防治乙脑的成就;乙脑的发病机理,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乙脑的临床类型。
(4)狂犬病:掌握狂犬病(rabies)的临床特点,典型临床经过及各期主要表现。狂犬病的诊断依据:内基氏小体,免疫学检查的诊断价值;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伤口处理的重要性和方法,预防接种的应用指征,对狂犬疫苗的评价、接种对象和方法。熟悉染毒唾液污染各种伤口的传播,影响发病的因素;狂犬病主要病理变化:内基小体发现的意义;狂犬病的对症和综合治疗。了解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家畜狂犬病的重要性;狂犬病毒特点,自然毒与固定毒的区别;目前狂犬病流行情况。
(5)艾滋病:掌握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全称,定义;艾滋病临床经过及各期的主要表现;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用于诊断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艾滋病主要的预防措施。熟悉艾滋病病毒的特性,艾滋病的五种表现以及常见各系统临床表现;艾滋病的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的方法。了解世界和国内艾滋病流行的近况,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研究艾滋病疫苗的概况。
3.细菌感染
(1)伤寒:掌握伤寒(typhoid fever)的临床特点,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程经过,伤寒诊断依据,确诊方法和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伤寒的治疗原则;熟悉不典型伤寒的临床类型;伤寒复发与再燃的定义及特点;伤寒的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预防措施。了解伤寒杆菌的特性;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伤寒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2)霍乱:掌握霍乱(cholera)属甲类、国际检疫传染病;典型霍乱的临床经过以及主要表现;霍乱诊断依据,诊断标准与疑似标准;霍乱治疗的关键性措施,抗菌药物的使用。 熟悉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两种生物型,三种血清型;霍乱的致病物质,主要症状的发生机理;霍乱的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霍乱的主要预防措施。了解霍乱流行特征,O139霍乱流行特点;霍乱口服补液的原理、适应症、用量。
(3)细菌性痢疾:掌握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和慢性菌痢的各型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粪便检查;普通型和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原则。熟悉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以及病理变化;慢性菌痢的形成因素;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了解痢疾杆菌的特性,菌群的变迁;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点。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掌握流脑(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的主要临床表现;流脑的临床类型,典型流脑各期的临床表现以及暴发型流脑的各型临床表现;流脑的诊断依据,确诊依据;流脑抗菌药物的选用。熟悉脑膜炎球菌的特性,菌群的变迁;流脑的流行特征;暴发型流脑的发病机理以及抢救原则。了解流脑的病理变化和预防流脑的重点措施。
三、临床见习要求
通过见习了解各种传染病的隔离制度及常用的隔离措施,掌握穿、脱隔离衣及洗手的正确方法;课间见习以选择典型病例示教和组织病案讨论等形式,从而加深、巩固课堂讲授内容。
四、能力培养的要求
1.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讲解,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病情综合分析的能力。
2.实践能力的培养: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医学,它的一切经验均从临床来,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因而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4.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见习、病例讨论,提高学生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的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五、建议学时分配 课 程 内 容 总论 病毒性肝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 艾滋病 伤寒 霍乱 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合计
六、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成绩占100%
七、教材及参考书
讲 课 2 6 2 2 2 2 2 2 2 2 24 习题课或课堂讨论 实 验 2 3 3 8 上 机
1.杨绍基主编. 传染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兰娟 任红主编. 传染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东南大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