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动脉的搏动。心脏所引起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
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围传递,即成脉搏。
56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竭尽全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57最大吸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
当氧运输系统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58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59健康: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
社会适应能力。
60心理健康: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
丰富而持久的心理状态。
61社会适应:是指人在一生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社会环境,特
别是某种社会困境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
62运动参与:是学生好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
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63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
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
64技能:是指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
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
65有氧代谢:有氧代谢指机体在有氧条件下,由糖、脂肪、氨基酸
代谢产生能量供给机体需要。
66无氧代谢:指人体竭力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体内的糖以无氧
酵解的方式产生能量供给机体需要。
67新陈代谢:是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
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68克托莱指数:表示每cm身高的重量,反映人体的充实程度,即
作为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来反映人体的围、宽、厚度及机体组织密度。
69维尔威克指数:是用两个以上的指标建立起来的一个相比教学模
型,它只须测得体型中的身高、体重、胸围三个数据就可以进行评价。其公式为〔﹙体重+胸围〕/身高〕乘以100%
70保护与帮助:为防止练习中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叫
保护;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练习者助力、信号或放标志物或限制物等,使其更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好地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措施叫帮助。
71步频:竞走或跑步时两腿在单位时间内交替的次数。步长:每一
步的距离。(跑步中两脚着地之间的距离) 72预令:指明动作的性质(动作的做法和方向)
73课的运动密度:学生实际活动时间与让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74轮次(田径):高度项目以一个高度为一轮次,一个高度有3次试
跳机会;远度项目以所有运动会按顺序试跳或试掷完一次为一个轮次。
75制动:通过肌肉用力来减慢某部运动速度。
76淘汰赛:是在竞赛中失败一次或两次以后,即失去继续竞赛的机会,单、双淘汰制。
77循环赛:分单循环、双循环和分组循环。
78姿态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
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79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位置发生改变时,
将反射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80运动处方:指导医生或教练员给参加运动锻炼的人,按其年龄,
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
81田径运动:径赛、田赛、公路赛跑、竞走和越野赛跑
82男子十项全能:跳远、铅球、跳高 / 400M、110M栏、铁饼、撑竿跳 / 标枪、1500M
83女子七项全能:100栏、跳高、铅球、200米 / 跳远、标枪、800米
84犯规(篮球):犯规是对规则的违反,含有与对方队员的身体接触和违反体育道德的举止。
85过度疲劳:不能完全恢复的疲劳而且产生了积累等到人体运动技能下降,是“慢性疲劳”发展下去近而损害了人体的健康,这就是“过度疲劳”。
86运动密度:指全课实际练习时间与全课总时间之比
87、重心性休克:参加体育锻炼者心脏血管系统暂时性机能失调的现象。
88、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9、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高中生一般为78次/分 90、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对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 91、肺活量: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三、简答题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时应遵循那些原则? 答: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2)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只单纯发展某一局部的生理机能,不仅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不明显,而且还会对和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3)区别对待原则。体育锻炼时,还要根据每个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职业特点、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4)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2、体育锻炼前后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答: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 (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在体育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谢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测试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