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摘 要】: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维训练;语文教学。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进入21世纪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训练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一新要求。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全面理解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内涵。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思维和
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二)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锻炼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以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就设立语文学科,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为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三)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一是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反映是最全面的。二是语文学科反映了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教科
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反射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恩格斯说,这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学习语文,就好像在这座人类智慧的百花园中尽情享受着智慧的芳香。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思考问题,就离不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
(一)充分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而语文的工具性及思想性其载体又都是语言和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二)加强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使我们在学习中能继承人类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离开了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实现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指导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1、异同思维训练。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求异,异中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得相当普遍,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例如:《一面》和《藤野先生》都是写人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前者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后者是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在结构上,前者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后者主要以作
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同样写人的文章,结构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二、逆向思维训练。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可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伽利略曾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虽然伽利略不是研究语文的,但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逻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在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