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最高标高439.6m,位于孟石岗附近,最低标高294.10m,位于得义东侧河床,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起伏较大。
按地貌成因类型划分,本区为冰碛台地地形。井田内发育有三级台地,自下而上依次为:漫滩及一级台地、二级台地和三级台地。
漫滩及一级台地由全新统冲洪积物覆盖;二级台地由上更新统黄土及洪冲积卵石层组成,具二元结构;三级为扇形台地,全区标高在300~320m左右,上部台地由中更新统红粘土卵砾石层组成,其下为下更新统间冰期的冰水泥积物及冰碛泥砾。
2.水文
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季节性小溪共三条,雨季有水,旱季断流,均属北洺河支流,现分述如下:
中关小溪:源起刘石岗以北,SEE向横穿井田北部地段,河床底部第四系地层厚50m以上,冰碛泥砾发育,无渗漏的威胁。
栾卸小溪:以刘石岗西冲沟与迪拜冲沟为主,并汇集王窑北冲沟及王窑冲沟。根据观测资料,暴雨后出现水流但无渗漏现象,并且与奥灰水无水力联系,但在栾卸附近通过井田浅部地段,第四系地层厚度较薄,煤层开采后塌陷裂隙将通达地表,因此局部地段需铺衬防漏。
紫牛湾小溪:显迪拜冲沟、温庄南冲沟、李石岗西冲沟汇集而成,河床底部第四系
地层厚100m以上,无渗漏的威胁。
3.气象
矿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水多,秋季干燥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少。
根据沙河市赵泗水气象站的资料,年降水量为751.9~256.4mm,平均497.0mm,雨季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蒸发量1472.9~2268.3mm,平均1719mm。年平均相对湿度66.0%,年平均气温为13.0℃左右,历史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16.6℃。降雪及冻结日期自12月初至次年3月初,约80余天。平均风速3ms左右,春季最大风速可达15.3ms,风向以北、东及南风居多。
1.1.4 村庄、建筑物、构筑物
本井田范围内位于西部边界处有一黄庄村,其它部分无较大建筑物及构筑物。
1.1.5 水源、电源情况
矿井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能保证矿井生产及生活用水。
矿井电源引自白兰110kv变电站,该站以2回线路向本矿井供电,供电电源可靠。矿井工业场地建有35kV变电站和6kv配电室。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地层
迪拜矿全部被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覆盖,第四系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根据钻孔及矿井开采掘进揭露的地层情况,本区发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新生界第四系(Q)。矿区内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如下: 一、奥陶系(O)
1、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由角砾状灰岩及峰窝状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厚度大于144m,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2、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由浅黄、浅红色白云质角砾状灰岩,蜂窝状灰岩,灰色致密块状灰岩及泥质灰岩组成。总厚平均246m,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
3、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由厚层状致密灰岩、结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本区钻孔揭露总厚
度平均167m。按其岩性特征全组可分为三段。与上覆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石灰岩组成,夹不稳定薄煤层及薄层中细粒砂岩。泥岩富含铝质,具鲕状结构。泥岩、粉砂岩富含黄铁矿结核与微晶,并含植物根化石。石灰岩含蜓科动物化石。本组厚6.98~30.50m,平均厚17.56m。该组以顶部一层本溪灰岩或晋祠砂岩与上石炭统太原组为界。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组含大量蜓类、小有孔虫及牙形刺化石。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深灰色、灰色粉砂岩,灰至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发育灰岩4~6层,含煤6~9层。该组以顶部一座灰岩(有时相变为海相泥岩)或2#煤层底板砂岩(俗称北岔沟砂岩)作为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分界。总厚120.53~186.44m,平均厚135.50m。以整合接触关系沉积于本溪组之上。富含黄铁矿、菱铁矿及动植物化石。本组含蜓、小有孔虫、腕足类、牙形刺、珊瑚等动物化石,在泥岩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
三、二叠系(P)
1、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为过渡相碎屑岩沉积,是井田又一主要含煤地层。岩性由灰色、深灰色、黑灰色的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和粉砂岩中含有鳞木、芦木、苛达松、羊齿类等植物化石。顶部粉砂岩中普遍具有黑色细鲕粒结构;中下部含煤2~4层。该组厚50.68~116.7m,平均厚83.8m。上界为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砂岩。与下伏太原组地层为整合接触。本组含猫眼鳞木、耳脉羊齿、中国瓣轮叶、星轮叶、芦木、带科达等植物化石。
2、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陆相沉积。岩性以灰、灰绿色、紫斑色粉砂岩和含铝土质的砂质泥岩为主,普遍含有菱铁质大鲕粒,集结成瘤状或葡萄状结合体。中部和下部夹有2~3层中细粒砂岩,最下部一层砂岩通称“骆驼脖”砂岩,呈灰色,含云母片和泥质包体,全区普遍发育,是一辅助对比标志。该组顶界为一层沉积稳定的富含菱铁质鲕粒及豆状铝土质的泥岩,俗称“桃花”泥岩,是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的分界层。该组地层厚26.5~58.0m,平均41.1m。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3、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为陆相沉积。岩性以灰绿色、紫斑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夹有数层中细粒含砾砂岩和铝土质泥岩。该组平均总厚307.4m。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段。本区出露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迪拜矿设计-煤矿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