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学习次数:1 学习时间:2014.2.21 学习内容:
新课程理念
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二、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从孔子办私学算起,我国学校课程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
从课程体制来看,具有普及功能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和具有筛选功能的\应试教育\课程体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体制。但是直至今日,作为适宜“应试教育”的学科知识为本的课程,在教育界和课程观念领域依然严重存在,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似乎成为一种没有必要改革的公理。
因此,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概念再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制共包括四大类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
三、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完全平等。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教学相长。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前提,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
我们应当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儿童。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六、树立终身学习观一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1、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终身学习要求: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力的摇篮。
3、变革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革的显著特征。 单纯接受式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次数:2 学习时间:2014.2.28 学习内容:
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
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
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学习次数:3 学习时间:2014.3.7 学习内容:
理想课堂中的“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但这笑声,应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决非为了笑而笑,庸俗的搞笑,课堂是活跃了,收效却没了,学生的笑应源于教学内容,是一种会心的笑,豁然的笑。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师业务学习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