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可能与荔枝中含有的一种叫α-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的物质有关,该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4.食物成份不正常:如河豚鱼、鲜黄花菜、毒蘑菇等,少量食用亦可引起中毒。 二、举出常见动物性食品中存在哪些天然毒素。
动物肝脏中的毒素;河豚毒素;贝类毒素;组胺;动物腺体(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胆囊毒素;海参毒素;蟾蜍
三、简述动物肝脏的危害来源以及防止肝脏中毒的措施。
肝脏的危害来源:
1、肝脏是动物的最大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各种毒素,大多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转化、结合和排泄
2、进入动物体内的细菌、寄生虫往往在肝脏生长、繁殖,如肝吸虫、包虫等;
3、动物本身可能患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病。 防止肝脏中毒的措施:
1、选择食用健康肝脏,禁食肝淤血、肿大、表面有白色硬结的病理肝脏 2、肝脏食用前要彻底清除肝内毒物,可反复用清水洗涤,烹饪时加热要充分
3、不可一次过量食用或少量连续食用,防止因摄入过量VA而产生中毒 四、简述组胺的来源、毒性和危害。 来源:
组胺中毒大多是由于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而引起的。
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的一种胺类。鱼类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自溶作用,先由组织蛋白酶将组胺酸释放出来,然后由微生物产生的组胺酸脱羧酶将组胺酸脱去羧基,形成组胺。 毒性与危害:
人类组胺中毒与鱼肉中组胺含量、鱼肉的食用量及个体对组胺的敏感程度有关。
组胺中毒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
主要症状: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脉快、胸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有时出现荨麻疹,咽部烧灼感,个别患者出现哮喘。
五、常见的植物性食品中存在哪些天然毒素,指出对应的植物和毒素。
常见的植物性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毒蛋白(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剂);苷(甙)类(皂苷、氰苷、芥子苷);生物碱(龙葵碱、秋水仙碱、吡咯烷生物碱、咖啡碱);酶;过敏原;蘑菇毒素;草酸及草酸盐;酚类及其衍生物。
菜豆中毒原因:皂素对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其凝血素有凝血作用;它的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均能产生一系列肠胃刺激症状。
生豆浆中毒原因:含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 木薯中毒原因:亚麻仁苦甙经共存于木薯中的亚麻仁苦甙酶或胃酸水解,产生游离的氢氰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发芽马铃薯中毒原因:致毒成分为茄碱(龙葵甙)。对人体的毒性是刺激粘膜、麻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溶解红细胞等。
荞麦花中毒原因:荞麦花中含有两种多酚的致光敏有毒色素,即荞麦素和原荞麦素。
鲜黄花菜中毒原因: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本身无毒,当它进入人体被氧化后,会迅速生成二秋水仙碱,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对人体胃肠道、泌尿系统具有毒性并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某些水果的果仁中毒原因:种子或其他部位含有氰甙,苦杏仁甙是最常见的一种氰甙,苦杏仁甙在口腔、食道及胃中遇水,经核仁本身所含苦杏仁酶的作用,水解产生氢氰酸。氢氰酸被吸收后,使人体呼吸不能正常进行,陷于窒息状态。
白果中毒原因:含白果二酚、白果酚、白果酸等。尤以白果二酚的毒性较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
柿子胃柿石形成原因:柿胶酚遇到胃内的酸液后,产生凝固而沉淀;红鞣质与胃酸结合凝成小块,并逐渐凝聚成大块;柿中含有14%的胶质和7%的果胶,在胃酸的作用下也可发生凝固,最终形成胃柿石。
第四章 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什么是农药?对农药按用途分为哪几类?按化学成分分为哪几类?如何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药物的通称。
农药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
农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等;
农药的毒性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或消灭农业、林业的病、虫及杂草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使用农药也带来环境污染,危害有益昆虫和鸟类,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同时也造成了食品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更好地了解农药残留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农药对食品及环境的污染,对保护人类健康十分重要。
二、什么是农药残留?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存的数量称残留量(mg/Kg食品或食品农作物)。
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有:
直接污染:直接施用农药造成食品及食品原料的污染。(1)给农作物直接施用农药制剂; (2)给动物使用杀虫农药; (3)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贮存期间为防止病虫害、抑制成长而施用农药.
间接污染:农作物施用农药时,农药可残留在土壤中,可残留数十年。农药的微粒还可随空气飘移至很远地方,污染食品和水源。这些环境中残存的农药又会被作物吸收、富集,而造成食品间接污染。在间接污染中,一般通过大气和饮水进入人体的农药仅占4%左右,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农药可达到90%左右。 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造成污染:禽畜摄入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动物的脂肪、肝、肾等组织,肉、乳品中残留;动物体内的农药有些可随乳汁进入人体,有些则可转移至蛋中,产生富集作用;鱼虾等水生动物摄入水中污染的农药。 意外事故造成的食品污染: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逸出的农药也会对环
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间接污染食品。 三、什么是兽药及兽药残留?什么叫休药期?
兽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称为兽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开展,一些化学的、生物的药用成分被开发成具有某些功效的动物保健品和饲料添加剂,也属于兽药的范畴。 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残留。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MRLVDs):由于使用某种兽药而在食物中或在食物表面产生的此兽药残留的最高允许浓度(以鲜重计mg/kg或ug/kg)。
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水产品等)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休药期过短,就会造成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过量,危害消费者健康。
四、指出造成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兽药残留对人体危害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1)不严格执行休药期的有关规定 (2)兽药滥用
(3)动物饲料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被兽药污染 (4)使用劣质兽药 (5)突击使用兽药
(6)使用药物生产发酵的废渣、废水饲养畜禽和鱼类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1)毒性损害: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2)引起超敏反应:药物不断在体内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就经常因食用一些含低剂量抗菌药物残留的食品能使易感的个体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3)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经常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一方面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耐药性的病原菌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带有药物抗性的耐药因子可传递给人类病原菌,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4)菌群失调:在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内的菌群由于在多年共同进化过程中与人体能相互适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过多应用药物会使这种平衡发生紊乱,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5)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6)激素的副作用:激素类物质虽有很强的作用效果,但也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人们长期食用含低剂量激素的动物性食品,由于积累效应,有可能干扰人体的激素分泌体系和身体正常机能,特别是类固醇类和ρ-兴奋剂类在体内不易代谢破坏,其残留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
五、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其按照安全性评价是如何分类的?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按安全性评价来划分,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曾在FAO
/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将食品添加剂分为A、B、C 3类,每类再细分为2类。即A(A1,A2);B(B1,B2);C(C1,C2)。
A类 指JECFA已经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暂定ADI值的食品添加剂,其中:A1类:经JECFA评价,认为毒理学资料清楚,已制定出ADI值,或者认为毒性有限,不需规定ADI值者。A2类:JECFA已制定暂定ADI值,但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暂时许可使用于食品者。
B类 指JECFA曾进行过安全性评价,但未建立ADI值,或者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其中:B1类:JECFA曾进行过评价,由于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制定ADI值。B2类:JECFA未进行过评价者。
C类 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或应该严格限制作为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者,其中:C1类:JECFA根据毒理学资料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者。C2类:JECFA认为应严格控制在某些食品中作特殊应用者。 六、食品添加剂使用应遵循什么原则?
1.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其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
3.食品添加剂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4.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5.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
6.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7.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而被破坏或排除,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七、食品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使用未经国家批准使用或禁用的添加剂品种 (2)添加剂使用超出规定用量
(3)添加剂的使用超过规定范围
(4)使用工业级添加剂代替食品级添加剂
八、举出防腐剂、甜味剂、发色剂、着色剂、漂白剂、抗氧化剂各两例。说明发色剂的发色机理。
防腐剂:①苯甲酸(钠)②山梨酸(钾)③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甜味剂:①糖精和糖精钠②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或甜蜜素)③乙酰磺胺酸钾(或安赛蜜、AK糖)
发色剂:①NaNO2 ②NaNO3。 着色剂:又称色素,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玫瑰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牢固绿等。食用天然色素有:越橘红、萝卜红、红米红、黑豆红、高粱红、玫瑰茄红、甜菜红、辣椒红、辣椒橙、红花黄、栀子黄、菊花黄、玉米黄、姜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盐、可可色素、焦糖色、紫胶红、红曲米等。
漂白剂:①硫磺;②其他亚硫酸盐(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次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钾)。 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等。 发色剂的发色机理:亚硝酸盐在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下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可分解产生一氧化氮,并与肉类中的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结合生成亚硝基肌
红蛋白和亚硝基血红蛋白,从而使肉制品具有稳定的鲜艳红色,并使肉品具有独特风味。
九、指出重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 (一)高本底的自然环境
(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1、工业生产中三废的不合理排放(主要渠道) 2、农业上施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和化肥等
3、原料、添加剂、加工机械、容器、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可能对食品造成的污染(食品生产环节)
十、最引人关注的污染食品的重金属是哪些?举例说明汞和镉的危害。砷和汞的存在形式分别有哪几种?其毒性大小的规律如何?
最引人关注的污染食品的重金属有铅、镉、汞、砷等元素。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典型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含汞工业废水严重污染水俣湾,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该水域捕获的鱼类而引起的甲基汞中毒,1964年日本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也出现了相似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另一典型公害病——痛痛病”,日本神通川流域由于锌矿造成的镉污染引起的。
元素砷和砷的硫化物几乎无毒;砷的氢化物(AsH3)毒性很大,但在自然界极少见;通常As3+的毒性强,砒霜(As2O3)是无机砷化物中毒性最强的;As5+及有机砷的毒性弱,As5+的毒性仅为As3+的1/5。As3+毒性较As5+强的原因,其一是认为As3+与-SH基有很强的亲和性,可阻断大多数的含-SH基酶,而As5+只有在体内还原成As3+后才起阻断作用。二是As5+更易从体内排泄。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毒性大小规律为:AsH3>As3+>As5+>R- As -X。
汞化合物又分为无机汞和有机汞。汞与烷基化合物及卤素可以形成挥发性的有机汞化合物,如甲基汞、乙基汞、丙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等,有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
十一、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措施。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
(1)用作食品添加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允许用于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中的发色剂和防腐剂。
(2)环境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在植物体中的富集: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水、土壤和植物)中。由于矿物燃料和化肥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得大气中富含氮氧化物NOX。微生物的根瘤菌及植物的固氮作用,构成了植物体硝酸盐的重要来源。
(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体内转化与合成:研究表明,植物体中的硝酸盐和摄入人体的硝酸盐都可以在各自体内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可以由机体内源性形成。 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1)控制土壤污染
(2)制定严格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残留标准 (3)合理的食品储藏、加工方式 (4)其他控制方法(合理饮食)
十二、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化学污染物有哪些?其污染来源如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