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腐蚀监测方法。
除以上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处在基础研究中的腐蚀监测技术,例如:着眼于金属钝化膜的孔蚀及其破坏过程研究的光电化学方法技术、被用于漆膜下金属腐蚀产物研究的拉曼光谱技术等等,这些都为对现场应用技术的选择提供了一定范围的指导,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些腐蚀监测技术中,有的早已成熟,有的正在应用,还有些则处于研究阶段。实际应用中,要通过对腐蚀监测技术的原理、使用特点进行比较,以便选择适合现场腐蚀特点的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4内腐蚀检测技术
管道发生腐蚀后, 通常表现为管道的管壁变薄, 出现局部的凹坑和麻点。 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管壁的变化来进行测量和分析的。 在没有开挖的情况下进行的管道内腐蚀检测, 一般采用漏磁通法、超声波法、涡流检测法、激光检测法和电视测量法等。 其中, 激光检测法和电视测量法需和其他方法配合,才能得出有效准确的腐蚀数据。 而涡流检测法虽然可适用于多种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例如探测蚀孔、裂纹、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但涡流对于铁磁材料的穿透力很弱,只能用来检查表面腐蚀。 而且,如果在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中有磁性垢层或存在磁性氧化物,就可能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5]。
另外,由于涡流法的检测结果与被测金属的电导率有密切关系,为了提高测量精度, 还要求被测体系最好保持恒温。 所以,现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的管道腐蚀检测方法是漏磁法和超声波检测法[6]。
4.1 漏磁法
漏磁法腐蚀检测具有以下特点[7]: ( 1) 受管道几何形状和缺陷形状的影响; ( 2) 受管径和壁厚以及被检测管道材质的影响;
( 3) 信号大小与缺陷之间缺乏准确的对应关系,检测精度受到限制; ( 4) 如采用线圈式传感器,检测结果受速度的影响; ( 5) 可以用于不同介质,受介质内杂质影响不大,适应性强; ( 6) 耗电量低,结构简单; ( 7) 能测到很深的缺陷直至穿孔。
4.2超声波法
超声波法腐蚀检测具有以下特点[7]:
( 1) 受输送介质限制,难以用于气管道检测; ( 2) 存在检测盲区, 无法检测到即将穿孔的缺陷;
( 3) 对管壁表面平整度要求高,检测结果受管内杂质特别是蜡层影响大; ( 4) 每个探头要提供高频、高压脉冲,因此耗电量比漏磁法大; ( 5) 检测精度高, 在其可测的厚度范围内可达±0.1mm ( 6) 可得到定量的检测结果,可直接分辨内、外腐蚀; ( 7) 不同的管道材质对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
4.3 检测技术应与安全评价技术相结合
长输管道安全评价可以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安全专项评价。 管线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剩余强度、剩余寿命和经济性评估三方而的内容。只有将管线的检测技术与安全评价技术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检测的功效,检测只是手段,安全性评价才是检测的最终目的[6]。通过检测技术与安全评价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长输管道的控制和防护,从而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节省经济支出,提高管道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5、内腐蚀控制措施
5.1添加缓蚀剂
投加缓蚀剂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腐措施。李勃在室内复配筛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端点加药试验。经监测,加缓蚀剂后杀菌率达95%以上,缓蚀率达7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1]。使用缓蚀剂有以下明显的优点[3] :
(1)基本上不改变腐蚀环境,就可获得良好的防腐蚀效果; (2)可基本不增加设备投资,操作简便,见效快;
(3)对于腐蚀环境变化,可通过相应改变缓蚀剂的种类或浓度来保证防腐蚀效果; (4)同一配方的缓蚀剂组分有时可以同时防止多种金属在不同腐蚀环境中的腐蚀破坏。
5.2内涂层防护与衬里防腐技术
在管道内采用内涂层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管道内腐蚀问题,工程上常采用环氧树脂粉末涂层和聚乙烯粉末涂层。我国管道内涂层技术起步较晚,并且主要应用在输气管线上,原油及成品油管线使用较少[8]。
此外,玻璃钢复合材料是很好的有机衬里材料,玻璃钢内衬管具有玻璃钢的耐蚀性能和钢管的强度,尤其适合用做温度和压力较高的集输管道,胜利油田就已较广泛地采用该技术进行油气集输。玻璃钢内衬管具有强度高、耐强酸、碱、盐和卤水腐蚀、电和热绝缘性好等优点,其防腐性能比内涂层要好。此外,采用玻璃钢内衬法可对气田的旧有输气管道进行修复。据国外资料报道,采用此技术修复的管道,其再服役寿命可达50年。玻璃钢内衬管还有保温功能,防止管道内发生结蜡、结垢和水合物堵塞,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但由于国产玻璃钢的质量、制管和施工水平较差,使国产玻璃钢内衬管不能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玻璃钢内衬管一般都由国外进口,成本较高。
5.3 复合管技术
目前采用的复合管技术主要有玻璃钢内衬复合管,双金属复合管和陶瓷内衬复合管道。玻璃钢内衬复合管具有较好的防腐、防垢、耐温、抗蠕变等性能。双金属复合管既大大提高了钢管的耐腐蚀性能,又保留了钢管的机械强度。陶瓷内衬复合管具有良好的耐蚀、耐磨、耐高温及高强度等性能。
参考文献
[1] 胡鹏飞, 文九巴, 李全安. 国内外油气管道腐蚀及防护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100-3+10.
[2] 石仁委,刘璐主编. 油气管道腐蚀与防护技术问答 [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 [3] 崔斌, 臧国军, 赵锐. 油气集输管道内腐蚀及内防腐技术 [J]. 石油化工设计, 2007, 01): 51-4+14.
[4] 陈星杙, 郑云萍, 李蕾等. 油气管道的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 [J].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0, 02): 49-51.
[5] 刘凯, 马丽敏, 陈志东等. 埋地管道的腐蚀与防护综述 [J].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07, 04): 36-8+42.
[6] 柳言国, 陈蕴衡. 油田埋地管线腐蚀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J]. 腐蚀与防护, 2003, 06): 260-2+5.
[7] 王瑞利, 李斌, 高强. 漏磁检测与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比较 [J].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06, 05): 15-7.
[8] 马树锋. 埋地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J]. 全面腐蚀控制, 2014, 09): 3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长输管道内腐蚀与防护综述(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