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各国经济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家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矛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
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问题,而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双重的,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个问题在上文中也已经详细的提及,在此就不多说。
2、 事物的发展观、联系观原理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即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新事物
取代旧事物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这就体现了马克思的联系观,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念看待问题,要学会将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找到因果,解决问题。
3、 认识与实践
我们只有在不断的认知中,积极寻找事物发展的原因,就能理解好多问题,并且我
们也能通过认知的结果和理论来实践它们,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其实,这里面包含的哲学思想还有很多。总之,我们要在不断地认知和实践中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因果并找出解决措施,只有不断地认识、实践,才能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才能朝着更好,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前进。
五、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加担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弊端,如若没有掌握好经济发展趋势,会使得国家更加贫困,甚至国内政治动乱。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 保持良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 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 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薄弱,声音微弱,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
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庞乔舒 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 经济观察 2011(2)
耿亚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商业环境 2009(3) 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修订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原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