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教育”概念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答: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的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的连续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
2、 代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当代学生的主要特点有:(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得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二、论述题
1.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一带社会信任,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合法站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如此显著,贡献如此巨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在教师职业专业化被提出的时候,教师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教师的工作质量不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要性也就在于只有使教师职业达到专业标准,才能解决教师的地位和质量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运动中,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在法律上已得到了确认,但按照专业标准衡量教师职业,考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发现:教师职业基本上属于脑力劳动,但它对于教育理论的依赖性不强,教育研究并未真正成为职业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也不长;教师职业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但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入职和解职标准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但要求不高,控制不严。教师职业未取得广泛高度的自主权。可见,在理论和现实中,教师职业还处在“半专业化”状态,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可能性: (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教育理论是在教师培养的需求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当前国际教育界流行“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推行“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说明教师职业将来可能发展成为对理论知识具有较高依赖性的行业。
(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从教师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看,教师的学历正在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正在成为现实;而且教育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使教师必须能在已有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教师教育不仅要使教师学会教学,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使教师成为集“教者”、“学者”、“研究者”于一身的专业人员。
(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建立和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解职制度就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有利于维护教师道德形象,争取公众在道德上的高度信赖,提高教师职业的声威和自主性。
2. 试述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当代学生观。 答:教师应具备的当代学生观包括:
(1)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在这样理念下的教育实践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2)尊重的教育理念。即从尊重人出发,整合所有的教育因素(包括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教育规律、教育活动、教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在内教育各要素),又回归人的发展,以此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轴心,并把它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的教育理念内蕴丰富,单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主要有:
尊重教育规律。正确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要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尊重受教育者要作到一视同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受教育者,认识到尊重是不分层次,不分优劣的;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必须抛弃自身的褊狭,用心去了解对方,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受教育者值得尊重的一面;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受教育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师生双方把对方作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而互相了解、尊重、支持、激励、接纳对方,产生真实的人格与精神的相遇相融;尊重受教育者,家长、学校、社会首先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特个性的人,而不是一班人、一届人、一代人、文科生或理科生,就会承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的差异,而不是把他们放在同一个模子里,把他们截长补短,磨去棱角,锻打冶炼,成为标准的产品;另外,尊重还指向本体本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还要意识到自我尊重的价值,受教育者的自我尊重就是要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
(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理念。教育应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持久期望会给学生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否定学生的发展性,过早地定性会使学生失去发展的意识和前景。从辨证的角度看,正是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这些都是学生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重视儿童的发展性还意味着承认儿童在每个成长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儿童在每一个阶段的独特需要和成长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也并不表明他以后的发展方向与人生的最终成就。教育活动中的学生需要教育者以热情的人文眼光对其给予关怀和引导,为其发展把握方向。
(4)依法施教的理念。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学生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时,可以依法相有关部门提出申述。
(5)自我教育的理念。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教是为了不教”。每一个人都与发展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方法。自我教育下的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个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实例分析题(或辩析题)
1.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月9日的调查:78.5%教师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但与此同时,50.2%的教师认为自已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并有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虽然反映教师经常发脾气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比例只有7.3%和9.8%,但是反映教师不发脾气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比例也只有20.6%和13.4%,也就是说有79.4%的小学生和86.6%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面前发脾气,只是“经常”、“有时”、“偶尔”之间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以上调查结果你有什么感触,请用当代学生观的理念进行分析。
答:本案例调查中78.5%的教师主张“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这表明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育要有成效需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这一定程度上符合尊重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特个性的人,承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的差异,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必须抛弃自身的褊狭,用心去了解对方,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受教育者值得尊重的一面。
但是,案例调查中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这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同时表明许多教师没有依法施教的理念,没有认识到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少年儿童也有受尊重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案例调查中有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表明一些教师不具有尊重学生发展性的理念,他们没有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没有认识到正是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这些都是学生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教育应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持久期望会给学生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教育活动中的学生需要教育者以热情的人文眼光对其给予关怀和引导,为其发展把握方向,否定学生的发展性,过早地定性会使学生失去发展的意识和前景。
案例调查中有79.4%的小学生和86.6%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面前发脾气,这表明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具备尊重的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尊重不仅指向于外,还指向本体本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意识到自我尊重的价值要学会自我控制。
总之,此调查反映出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发展性的理念和依法施教的理念。
2.“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
答:正确。学生存在广泛的个别差异,教育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也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确立尊重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如果用一把评价的尺子去统一评价具有广泛差异的所有学生,必将使大多数学生遭受挫折,这种过早的定性,会使学生失去发展的意识和前景,所以,教育者必须用多把评价的尺子培养适合未来适合发
展的多种人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年《现代教育原理》作业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