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东南至太乙观。一支往东南,入湘乡龙洞乡;一支在铁陂桥越涧折往西行,降为一列矮山丘。从毛泽东故居后,在土地冲绕而往北,依次为象鼻山、弓箭牌、枫梓山、笑天狮、清溪山、马颈坳。清溪山东行,为天鹅山,至竹鸡段。
韶山市东南部地势低平,在与湘乡交界的永义乡、银田乡南缘,和宁乡县交界之银田乡、如意乡北缘,有大批海拔在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韶山冲以南的大坪乡,山地海拔100—200米,坡度30o左右,平地海拔70—90米;部分地区花岗岩裸露分化,植被较差,水土流失,形成冲沟。
2、溪谷平原
境内有韶河(云湖河)及大坪港。溪河两侧形成冲积平原(俗称段)。 瓦子坪段,西连湘乡市,东至矮桥,长约5.4公里,最宽处1.5公里。如意乡杨营村至石湖村、如意村、球山村,由西向东,分别为北岸段、石湖亭零碎、水江段,长5.4公里。如意亭、石湖亭与狮子山之间,有韶河两支流汇合,谷地宽阔。
韶山冲近乎封闭,铁陂河与韶河分别向东南、东北流出,形成一狭长溪谷地带,青年水库大坝在其东北的冲口。
韶河出青年水库后,为石羊段。清溪镇附近有南江段。
银田、永义两乡和银田镇,地势低平,平原特征明显,为古云湖的一部分,明以来开垦成田。由西往东,为鳌石桥段、白玉泉段、寒潭坝段和南村段。
永义乡清塘湾段,韶山乡竹鸡段,大坪乡林家湾段、黄田段,也是小溪长期冲积而成的小平原。
6
溪谷平原为韶山水稻生产基地。 3、溪河
市境溪河均经涟水入湘江。境内流程5公里以上的小河有9条,全长103公里;其中涟水一级支流韶河(云湖河)集水面积最大。
韶河有二源,一源于杨林乡罗仙寨,往东南经云源、凤形、白鸽等村,出谭家冲至矮桥;一源于湘乡市金石乡团田村书堂山往东南,经瓦子坪段,至矮桥。两水汇合后向北,继往东南,出杨林乡入如意乡杨营村,往南4公里,绕勒马山,至石湖村石坝桥。
韶山冲滴水洞与滑油潭各有一水在乌龟颈汇合,往东南经木梓山下,在新屋湾附近,有韶峰山麓溪水加入,合而往东北,经韶山嘴,关公桥入青年水库,再从水库流出,经石羊段、水江段,至石坝桥入韶河。
韶河过石坝桥后,宽10米,往东南从沧塘湾入永义、银田两乡,在友谊桥有枞木塘的溪水加入,经友谊桥向东南,穿银田镇,过南村段,在樟木山下,从韶山灌区渡槽下穿过,在阿公庙附近进湘潭县境(仍称云湖河)入涟水。
韶河,罗仙寨至阿公庙段29.25公里,书堂山至阿公庙段25.5公里,滴水洞至阿公庙段23公里,滑油潭至阿公庙26.1公里,韶峰至阿公庙段22.5公里。
源于韶山乡楠木冲的小溪,东北流至铁陂桥,折往东南,经韶光村南、永义乡韶南村入湘乡境。韶山乡花园村萧家冲和石忠村张家冲各有一小溪南流至苏家屋场后,在球山村注入韶河,境内长3.6公里。
大坪乡境内集雨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小溪有6条,以大坪坳为分水
7
岭,北部小溪入团田;南从芭蕉河经白泥塘、黑门桥、菱角塘流入大坪河,再经新联、湘韶、梅花等村,在梅花桥下游200米入石狮江支流,共汇合11条小溪。
二、气候
韶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夏热期长,严寒期短。
1、气温
韶山年平均气温16.7oC,较四周县市略低。年极端最高气温39.5oC (1963年9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6oC(1972年2月9日)。一月份平均气温为4.4oC;持续5天或5天以上的严寒期78%的年份出现在该月。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9oC。7月下旬和8月上旬,平均气温均在29oC以上,连续5天或5天以上最高气温大于35oC的酷热期基本上出现在这段时间内。气温年较差值为24.5oC。农作物生长期界限温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oC的初日为2月28日,终日12月11日,全年无霜期为275天。春季的寒潮和秋季过早来临的寒露风,对早稻育秧和晚稻抽穗扬花有不利影响。
2、降水
韶山年平均降水1358毫米,降水变率大,最多年份达1719.9毫米(1970年),最少年份仅972.6毫米(1978年)。
雨季在4月15日前后开始,7月10日前后结束,降水在73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54%。
7—9月为少雨期,降水约274毫米,仅占全年降水的20%。
8
日最大降水为189.4毫米(1969年8月10日),年平均降水日为155天,最多为187天(1970年),最少为135天(1963年)。
3、日照
韶山日照偏多,年日照时数达1717小时,年辐射量为73.75千瓦/平方厘米〃年。年均日照百分率为39%,分布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即1—3月日照较少,月日照时数在70—90小时之间。4月开始,每月以20—30小时递增,7月为最高值,日照时数为265小时,8月份次之,为245小时。9月急剧减少为176小时。此后,每月平均递减20—30小时。
4、风
韶山年平均风速2.4米/秒。夏季风速较小,平均约2.1米/秒。冬、春、秋风速偏大,平均2.5—2.7米/秒。历年最大风速为28米/秒(1970年5月)。
风向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盛夏盛行偏南风,秋、冬盛行偏北风。春季风向虽不及冬夏季稳定,但仍以偏北风为主。由于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多呈南北走向,山间多北狭南阔小平原,北方冷空气侵入时,常产生“狭管效应”,促使气流加速,容易形成大风,风灾较频繁。
5、灾害性天气
韶山市境,暴雨引发出洪,常见于地势较低的溪谷平原。每年4—7月上旬,平均每月暴雨次数为0.6—1.1次,其中5、6月份平均降水可达225毫米和197毫米(1861)至1949年,共发生洪涝18次,尤以民国13年(1924)5月13日为严重。1958年以来,共出现16次,机率为50%,其中1963、1964、1969、1970、1975、1977、1982、1988、1990年较为严重。洪涝期
9
多连续暴雨,10天内降水大于200毫米。1990年6月6—15日,6月19—27日出现两次洪涝,10天之内降雨分别达288毫米和204毫米6月27日,24小时最大降雨达194毫米,引发出洪,韶河上涨3.3米多,2.1万户受灾,死伤3人,倒房468间,3.48万亩耕地受灾;冲毁山塘330口,桥梁24座,河堤7600米,公路349处。
干旱在冬春出现不多,夏秋发生机率大,维持时间长。夏季多从6月下旬—7月上旬始,8月上、中旬止;秋旱一般8月上旬始,9、10月止,有时几段旱期之间,仅有1—2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间或有夏秋连旱。
1873年以来,发生过8次严重旱灾。民国23年(1934)、1956年最重。1956年干旱122天,夏秋连旱,半数晚稻无收,1958—1990年,一次连晴30天以上的年份出现29年,机率达885,其中特大干旱年占12%,大旱年占18%,中旱与一般旱年占16%,基本无旱年只有10%。大旱或特大旱年一般间隔10—12年1次。
大风四季均可出现。大风年均20多天在6级以上,最多达48天(1970年),属湖南省大风多发区之一。10月至次年4月多因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常伴强冷空气或寒潮天气,风大力,时间长,范围广;一般持续1—2天,有时数天;此时以偏北风为主,常出现全市性风灾。春末到夏季,气温骤升,丘陵山地受热不均,高温高湿,常产生雷雨大风或突发性强风,瞬时极大风速达39米/秒(1976年4月12日)。这类大风持续时间短,一般仅数小时,但破坏性极大。1980年4月13日,瞬时风速32米/秒,吹坏住房3600多间,吹倒树木327万棵,电杆300多根,伤8人。
夏季6—8月,多偏南大风,春秋季风向不定。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