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看法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于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看法

南坪中心校语文组 刘刚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伟大的文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诗文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诗文思想内容中抛开其局限性表现的最多的是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体现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自我修养,强调个人道德与人格的完善。例如表现仁爱孝悌,如《论语》;诚实守信(《信陵君窃符救赵》);勤俭奉公(《俭以养德》、《训俭示康》);勤奋实干(《愚公移山》)等思想品质。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友好和谐相处。例如谦和好礼(《论语·侍坐》、《廉颇蔺相如列传》);珍爱人间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义后利(《孟子·鱼我所欲也》)等。三是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如爱国爱民和精忠报国(《岳阳楼记》、《木兰诗》);注重气节(《苏武传》)等。这些都是从传统伦理道德中继承下来的,另外有一部分是在批判其时代或阶级局限性基础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形成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我认为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方法。 (1)讨论鉴赏、树立德育榜样

在古诗文篇目里大多数都有一个人物的意象,这个人物有时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有时就是作者本人。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有善恶美丑之分,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怀或情感,表现了作者的爱恶和是非标准。当这个人物就是作者本人时那便是直抒胸臆,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人或慷慨激昂,或忧郁惆怅地在那里向我们诉说他的是非曲直。无论是哪一种人物形象我们都可以试着发觉他身上的亮点,把他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人物的优秀思想行为,施良好影响于学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奋斗不止的精神品质。

要发现人物身上的特质就应从基本的字词句的分析入手进而全面掌握这个人物形象。在这类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关键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通过对这些字词句的深入鉴赏和理解来发掘人物身上的德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开讨论,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自己完成由语言学习向德育的过渡,德育的效果更突出。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可就愚公批驳智叟时说的一句话进行分析讨论。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这句话表面看来有些罗嗦,那么就可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思考愚公到底愚不愚。在学生讨论之后可能意见不一致,认为愚公愚的学生可能以为愚公太浪费时间了,移山还不如搬个家来得容易,这个想法也是很实际和可行的。然而愚公之所以没有那么做却肯用子子孙孙几代人的时间和努力来移山也正表现了他精神的可贵:有坚定的信念、志向宏大、肯于艰苦力行。愚公以发展的眼光对未来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他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并不是空想,再加上他可贵的精神,所以愚公并不愚。讲清了这一点以后学生便会对愚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会被愚公坚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染。

1

还可以通过找一个切入点直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可以一针见血地点在人物的本质特征上,揭开人物的思想面貌,学生在对人物主要品质有了认识以后,既可受到教育,又有助于对全文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教学《卖油翁》时教师可提问:卖油翁的“但微颔之”为什么引起陈康肃的气愤?卖油翁自钱沥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一个善射、一个善酌同样都有高明的技术,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不同?仔细对比分析得出学无止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教师富于启发性的提问会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收益。 (2)归纳比较、尽显德育风范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里经常会有体现相同或相近的德育内容的文章,它们或许时代不同,或许形式体裁不同,但针对它们相同的德育因素我们可通过对比归纳将它们划为一个德育类型,使学生对其能有更系统准确的理解。同时相同的德育因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人物形象上往往表现也是不同的,这样可引导学生在把握共性的前提下对每一个个别的表现形式即个性有全面细致的掌握,从而又回到了对每篇文章的具体语言文字的分析,体现出每篇文章的独具特色。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我国散文史上享有盛誉,它以新颖的体裁,宏大的气势、精警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达到了艺术上的一个高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感染了无数人,作者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也鼓舞了无数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的苦难联想到天下人的苦难,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关心天下寒士的忧民思想得以充分展现。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境界,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在他们眼里的不再是自己个人的喜忧得失,而是天下千千万万人的愁苦与欢乐,胸怀宽广,爱国爱民的品质历来被不同时代的先进人士所推崇,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两部作品如此进行归纳,讲清共性所在。那么这两位诗人又是各自按什么线索或是经由什么情景而发出以上感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两篇文章的结构形式、艺术特点的分析上了,于是两个作品的不同之处也就比较出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受到德育的熏陶又能对文章的语言形式有深刻的理解。

(3)情感共鸣、感染德育气息

“诉诸情感是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取决于教师、学生以及教材本身都具有的情感性,师生在年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是具有主动情感的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比语言更具有普遍性、共通性和无界性。而编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不是思想和情感的产物。情感是一篇文章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于是也就成了师生教与学的一个桥梁。进行德育也要依靠它,成功的德育实践就要把教师的思想感情、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三方面融为一体,形成情感共振。

由于年龄、阅历的关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教师要差一些,教师注意到这一点便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利用情感共鸣进行德育这一过程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诱导、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各种可调动的手段渲染气氛、设置情境,并能利用自己充沛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与课文情境达成一致。通常教师可以先全面介绍相关的、有意义的作品作者的生平、背景资料让学生有所了解,然后采用声情并茂的导语或朗读都可以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多是以情感溶于语言之中的,在讲解过程中可选取关键语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受到教育。我在教授《沁园春·雪》时,特别介绍了毛泽东

2

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展示多幅江山多娇的图片,辅之以瞿弦和的动情朗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很好的把握,当然,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必要的,通过师范读,炼字炼句品读,反复齐读等多种样式,学生对伟人的豪迈和抱负有了深刻的体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以美扬善、另辟德育新径

古诗文的德育渗透还可通过作品意境和思想内容的审美来进行。例如有许多文言文作品都是描绘美景的佳作,在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欣赏,调动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优美的意境中,细细品味蕴涵在意境中的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这就要在审美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努力与作者的情感取得共鸣,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以高超的手法把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的景物描写得十分精细、准确、生动,教师可据此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唤起他们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在古人的眼里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读到它的人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对思想内容的审美也需要完全进入作品描绘的状态中,发觉主要意象或形象上的亮点。《涉江》这首屈原在流放途中的抒情诗表现了作者深处混浊社会不能被人了解,但仍绝不妥协的精神。诗人通过想像构筑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以表示自己高洁的志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诗人当时的那种处境,去感触他的内心世界,便会使他们感受到诗人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洁,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无论从古诗文的形式还是内容表现出来的德育的渗透点,在教师巧妙施教的过程中又以一种文化信息的方式注入学生的头脑、心灵。而学生对这种传统文化信息的有效接受与吸收本身也可纳为语文德育的范畴。文化的积淀与发展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文化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热爱和发扬本国家、民族的文化也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极富传统文化底蕴的古诗文教材正是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心胸,使他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和博大精深,不仅能为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文化背景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效率,而且通过德育的渗透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们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全面且客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涵盖非常大,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对于此全面接收与全面否定都是不理智的。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看法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6064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