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生学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张齐胜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结构】

过渡时期 政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 1979年 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来 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两岸关系的较快发展 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法制的确立 民主法制的破坏 民主法制的健全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 ︽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公民权力失去保障 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社形 会成 主有 义中 法国 律特 体色 系的 年宪法︾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考点落实】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第 1 页 共 8 页

1954

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张齐胜

(1)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3)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 (2)主要任务:筹建新中国 (3)会议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规定国家性质是 国家,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 ”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③确定了首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 3.诞生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4.意义:(1)结束了中国 的历史;(2)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开端;(3)。为国家政治建设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注意: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通过时间、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2.内容:规定新中国(国家性质)为“ 的国家”,“实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

3.性质:新中国初期的临时宪法。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 1.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宪法制定:1954年, 大会通过。 (2)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3)主要内容: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性质、意义:①这是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 原则(特点),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③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建立标志:1954年9月, 召开。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9月, 召开。 (2)正式确立:

第 2 页 共 8 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张齐胜

①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政协作为 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职能和地位: 。

(◆职能改变:①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完善: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 ”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5)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概念: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背景: 。

(3)目的(原则):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确立:1949年《 》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的一项 政治制度。

(5)发展和完善:1984年,政府颁布《 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五大省级自治区: 自治区(最早的省级自治区。1947年成立,解放战争时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7)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②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根本原因:文革期间,党犯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主要表现:

(1)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迫害。(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4)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3.文革教训: 。

四、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法制走向健全

(1)措施:①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

第 3 页 共 8 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张齐胜

方针。②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历史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化和 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 法》。(意义: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重难点突破】

一、比较《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相同点: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2.不同点:(1)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2)国家性质: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二、如何认识我国三大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大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有何相似性? 1.地位:(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政权的权力,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机构,在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发展历程: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的;都是由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协商合作制度都曾经历曲折,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以发展完善。

【史料研读】

材料一 1980年8月,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邓小平接受记者专访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

第 4 页 共 8 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张齐胜

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思考:

(1)由材料一可以总结出“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最大历史教训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人民民主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为保障人民民主,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3)试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检测反馈】见一轮资料选择题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要求】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考点落实】 一、一国两制构想

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作出承诺。

2.含义:“一国”:指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两制”:指两种 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 制度。

3.目的:解决 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最初为解决 问题提

第 5 页 共 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生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生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61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