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试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八年级下

第三课:词二首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知识搜集 (1)《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__ 家、________ 家,谥号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世。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___,世人称其为“苏东坡”。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_____________家、书画家、诗人,______________词人代表。

2、参照书下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音 塞下秋来风景异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转朱阁 低绮户 ..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

四面边声连角起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又恐琼楼玉宇 ....转朱阁 .低绮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 ..

千里共婵娟 ..

4、积累练习

(1)四季更替,气象万千,惹人情思,古往今来,骚客文人留下了无数吟咏春夏秋冬的动人诗篇,请你分别默出两句来 春: 夏: 秋: 冬:

(2)在古诗中,“月”经常被用来作为诗人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感情的载体,请你写出通过写月来寄托作者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之情的诗词句的连续两句。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诗词句:

作者: 出处:《 》 二、课堂学习 (一)、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

1

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渔家傲·秋思》词中表现作者排遣思乡之愁,同时表现词人忧国忧民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 ”;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 , ”;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

“ , ,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 ”。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籍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写出词人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作者将客观事物的道理和人间世事联系起来,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像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二)深入探究课文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片写景,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一个“___________ ”字,统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 ”

2、下片抒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3、读“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我们自然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

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十课:《孟子》二章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知识搜集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_____,字_________。中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时的_____学大师。著有《_________》一书,属_______体散文集。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此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__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________”学说和“______”论观点。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2、参照书下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所以动心忍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 ..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 ..

蹴尔而与之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说明其词义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乡为生死而不受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 (4)必先苦其心志 ..(5)劳其筋骨 (6)饿其体肤 ..(7)空乏其身 (8)行拂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性 (10)曾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 (12)困于心,衡于虑 ..

3

(13)而后作 (14)征于色 ..

(15)而后喻 (16)入则无法家拂士 ...(17)故不为苟得也 (18)故患有所不避也 ...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0) 一箪食,一豆羹 ...(21)呼尔而与之 (22)蹴尔而与之 ....

(23)乞人不屑也。 (2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5)万钟于我何加焉 (26)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7)向为身死而不受 (28)此之谓失其本心 ...

二、课堂学习 1、理解填空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认为人才在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不为苟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中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要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练?

3、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然要从哪几个方面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4、在物质生活已经丰富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4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7、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邦”,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

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其事迹。 9、“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几句化用的成语故事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1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什么?

13、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450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