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2 苏武传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打算。 .C.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胁:威胁。 .D.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解析:B.“拟”,比划。 答案:B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食”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绝不饮食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③禀食不至 ④给其衣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食”:给他吃的。②“食”:吃。③④“食”:粮食。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卿尚复谁为乎 A.何面目以归汉 C.为降虏于蛮夷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D.被动句。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解析:“阴”意为“暗中”。 答案:D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幸:幸运地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代理的,临时的 解析:幸:希望。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在某方面取得业绩。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为父死,无所恨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乃幽武置大窖中 羝乳乃得归 ..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状语武 ..
解析:A项,“替”,介词/“做”,动词;B项,“就,于是”,连词/“才”,介词;C项,“通过”,介词/“趁着”,介词;D项,“用,拿”,介词。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自分已死久矣 B.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与武决去 D.因泣下霑衿 与旃毛并咽之
解析:B.亡—无,见—现;C.畔—叛,决—诀;D.霑衿—沾襟,旃—毡。 答案:A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于赵王?而君幸.?A.?幸蒙其赏赐?.
?阏氏子弟在?独.?B.
?独畏廉将军哉?.
?武等至匈奴?会.
C.??会于西河外渑池?.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D.?
?张胜许之?.
解析:A.宠幸/希望;B.只有/难道;C.恰逢/相会;D.都是“答应”之意。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归类相同的一项是( )
①诚甘乐之 ②加以老母系保宫 ③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④劾大不敬 ⑤....梁以此奇籍 ⑥空自苦亡人之地 ⑦耻学于师 ...
A.②③⑥ C.③④⑥
B.①⑤⑦ D.④⑤⑥
解析:①“乐”为意动用法,以??为乐;②“系”原意为名词,绳子,此处活用为动词,关押;③“亡”通“无”;④“敬”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恭敬;⑤“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⑥“苦”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受苦;⑦“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题。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李陵)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相坐 相坐:坐下 ..
B.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厚:关系很好 .D.扶辇下除 除:殿阶 .
解析: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答案:A
12.对下列句中“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举剑拟之(代词,代指砍的动作) .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代词,代“空以身膏草野”这件事) .C.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助词,主谓间,不译) .D.空自苦亡人之地(助词,的) .解析:之:助词,的。 答案:C
13.下列对相关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B.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C.辇:车的一种,秦以后可以称老百姓所乘的车。 D.陛下: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解析:辇:车的一种,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的车。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有民族气节。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与卫律叛国求荣的无耻嘴脸的对比中凸显。 B.苏武富贵不能淫。卫律用武力威吓苏武失败,便改为劝说,遭到苏武的痛骂与斥责。 C.李陵劝苏武投降,说朝廷法令无常,苏武的安危不可预料,其目的是想告诉苏武他自己投降的原因。
D.卫律与李陵因为身份不同,劝说苏武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方式直接,后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解析:李陵劝苏武投降,说朝廷法令无常,苏武的安危不可预料,其目的是想断绝苏武的忠君报国的志向。
答案:C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的关键词有:因、虽、尚。(2)句中的关键词有:尚、谁为、云。 答案:(1)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现在不听我的劝告,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2)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有什么话说了。 三、语言表达
16.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在60~90个字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恸心酸。
心灵独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歌词的意境,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的刻画,渲染出环境的悲凉,通过心灵独白,展示生存环境的恶劣,反映苏武的赤胆忠心。
答案: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17.请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贯通。
信念是艰难的克星。常言道:“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苏武能忍得住塞外的彻骨之寒,是因为他有着“苏武节,骨铮铮;为国辱,重亦轻”的坚定信念;________。
解析:必须写荆轲照应上文。
答案:荆轲敢冒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只因为他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与必胜信念
18.结合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为苏武拟一副对联,赞颂他的崇高精神。要求合乎对联格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人物拟写对联,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基本知识,如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等;其次立意上要有深度,要体现出人物的主要经历或精神品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第12课苏武传课时作业4解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