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囚绿记》 授课人:夏 军 学 校:汇文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继续学写批注,学会从重点语句入手鉴赏散文。
2、体会作者通过对“绿囚”的赞美,歌颂了那种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3、注重诵读,品味本文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 继续学写批注,学会从重点语句入手鉴赏散文。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同学们,你们能背上几句吗? (老师也归纳了几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 《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 贺知章《咏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许多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绿的现代散文《囚绿记》。 2、文章的题目是《囚绿记》,那 “囚绿”应如何理解呢?
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散文。我们读过哪些用“记”作为题目的文章?《菜园小记》、《登泰山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 3、作者简介:
陆 蠡,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 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得优美,而且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二、检查预习,温故知新:给加点字注音(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字词的掌握情况。)
涸辙 瞥见 揠苗助长 淅沥 葱茏 婆娑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用圈点符号标注文章。
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些什么?在不同的阶段对绿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8—11段)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教师归纳:爱绿或赏绿—囚绿— 释绿—思绿
1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此地爱绿。)请你找出文中作者爱绿的语句。并说说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同学们读课文4—7段,边读边找。)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板书:绿 生命、希望
2、(作者是如此地爱绿。)为什么要囚禁“绿色”呢?(读课文8—11段,思考:)
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两枝常春藤囚禁了起来。 (1)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它原来长得怎样?囚禁之前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自由自在地快乐的生长。 板书:蓬 勃
作者“囚绿”的开始一段时间里,绿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这表明常春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然而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在这表面的茂盛下面潜藏着生命的危机,因为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2)在没有阳光的暗黑的室内,它又变得怎样?囚禁之后
(“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板书:向阳、固执
作者曾执著地“囚绿”,为什么又放了这位“绿囚”呢?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为什么要放了这位“绿囚”呢? (1)我要离开“烽火四逼”的北平。
(2)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这位“绿囚”的敬佩。
4、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白杨树)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赋予了常春藤丰富的内涵。他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一些难度,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正式开始。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精神?常春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是托意于物,借物抒情,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象征了生命和希望,象征了那些在民族危亡的年代坚贞不屈的中国人民(包括作者自己),象征了顽强抗争、不懈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精神, 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板书: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五、读书动笔,再写批注:
这个单元,我们训练的重点是学写批注。这堂课我们也来写一写。 典型引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不动笔墨不读书。”经常写批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 六、盘点收获,拓展延伸: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有一点说一点,不要求全。)
(1)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以“爱绿”、“囚绿”、“放绿”,“思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
2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4)设置悬念,侧面衬托。 (5)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蕴藉。
(6)学会了写批注,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
2、(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爱国?你能再举一些爱国的名句吗?
爱国并不是空洞的口号。爱祖国就需要认真学习,勤奋工作;爱祖国就需要忠贞不屈,百折不饶;爱祖国就需要赤胆忠心,言行一致。作家陆 蠡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 顾炎武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 曹植《白马篇》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七、课外练笔,抒写心得:
《囚绿记》这篇散文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借绿抒情 寄托深微
陆蠡爱绿,更爱光明与自由。为了和绿色更接近,更亲密,他把绿色牵引到暗黑的室内,然而,两枝绿条却固执地向着窗外,向着阳光生长。绿的执著让作者的灵魂深受震撼。他仿佛看见了一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士。他于是怀着深深的敬意释放了这位“绿囚”,并对之表示诚挚的祝福。
这种借常春藤抒发爱国情怀的写法,形象生动,寄托深微,发人深思。作者正是在启示我们:学做常春藤一样永不屈服的人,永远像追寻阳光一样追寻光明和自由。
陆蠡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战士。他言行如一,为了民族的自由,他到处奔走呼号,最终惨遭日寇屠杀。这篇《囚绿记》,让我们触摸到了一颗伟大而真实的灵魂。
最后,请同学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自己灵动的笔来写一写吧!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文采斐然、慧眼独具的文章来的。
板 书 :
囚 绿 记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散文 陆 蠡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囚绿记》公开课精品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