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征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左传》云:“君子之言,信而有征”,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说话是否算数,在以后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典籍对于征信的记载,不仅是浪漫誓言的代言词,而且象征着“征信”二字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之中。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如今的征信被赋予了时代的定义:即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简历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我理解的征信文化的内涵应该是:信守诺言、践行约定的风尚在全社会尤其是经济领域得以树立,在社会舆论上广为传播,并具体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中,最终成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征信文化主要内容
(一)“唯信”是征信行业应当秉承的最坚实的理念,是征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业无信不兴”。尤其是在银行业,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尤其重要。“信”是指信任、相信,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经济关系,达成经济目标。以信取义,信守承诺,及时履约,凭借信任在经济活动中求得稳定发展。
(二)“唯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务实。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把事情做好。征信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观,时刻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征信业发展中寻求科学发展的规律。
(三)“团结”是征信事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已经不再提倡,团队精神才是时代的需求。“团结”就是人与人相互配合、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凝聚成一个整体。想要让征信事业蒸蒸日上,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就要求征信人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善于学习、善于分享的氛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有力量、团结促发展、团结促和谐。
(四)“创新”是促进征信事业发展的催化剂。想要征信文化能够势头不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在征信事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和创新体制机制,具体表现为征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宣传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征信业务中,要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和方法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征信朝阳需要一批勇于开拓、富有创新精神的征信人来托起,要在科学发展中敢为人先,大胆探索。
二、我国的征信文化体系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1987年商务部研究生成立信用管理处。1990年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设立信用评级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发展期:1995年人民银行在全国推行贷款证制度。1997年人民银行牵头组建银行贷款登记系统。2000年,上海试
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2001年,国务院联合十部委下发《信用管理制度意见》。2003年,人民银行组建征信管理局。2004年人民银行组建个人信贷征信服务中心。2005年,人民银行发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三)成熟期:2005年,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正式运营,并组建了征信中心。2010年,征信中心开始对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试行收费。2012年,人民银行推行机构信用代码证。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三、征信文化建设中的难点
(一)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公众对征信文化重要性认识 征信体系三阶段主要事件一览表不足由于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公众难以理解到征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无法了解到征信文化对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征信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目前,征信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管理体制。虽然各级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由本地区各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征信工作仅由人民银行的征信部门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没有真正形成部门合力,征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大。
(三)受可用资源的制约,征信文化传播力有待提升,海北州有历史悠久的赛马文化、放生文化,也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但是征信文化还没有找到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点,导致征信文
化不能借助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强有力的传播。当前,征信文化在挖掘地方传统原生态文化资源上还相当肤浅,尚未被社会广泛接受。
(四)受征信机制的制约,征信文化推动力有待加强 征信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障,要有一批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做先锋。目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较为完善的业务制度,而征信文化管理制度仅处于制定宣传方案、上报宣传总结等肤浅层面。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务部门仅有一名专职征信人员,基层金融机构仅有1名兼职人员,无专人负责征信文化宣传,人力资源明显不足。
四、征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是信用文化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信用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信用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信用文化建设又会反过来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扩大再生产方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信用交易是推动扩大再生产的最佳方式。可以讲,正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才产生出经济领域对信用文化建设的强烈需求。因此,信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是通过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为信用文化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信用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完整的信用知识体系。现代金融是构建在信用之上的,现代商品交换也主要是构建在信用之上的,
对公民的信用知识普及有助 于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而知识的普及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信用知识体系。信用知识体系的建立包括针对专业人士的信用知识体系构建和针对社会大众的信用科普知识体系构建。从我国情况看,针对专业人士的信用知识体系构建完成得较好,有各种各样的关于信用知识的书籍,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均对信用知识进行专门介绍,相关大学也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针对社会大众的信用科普知识体系构建得并不好,社会公众很难系统地获得这类知识。信用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日常教育来保障。信用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信用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加上信用知识内容。另外,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也应经常利用一些传播渠道,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或自己的客户,开设信用知识教育课程。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育活动也已经开始推进,例如,人民银行每年开展的“征信宣传月”活动,各金融机构面向客户或潜在客户开展的各种讲座,等等。 信用文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非常快捷,社会公众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如果在信用文化建设上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就会出现社会信用缺失,就会助长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行为,使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活动甚至生命财产面临极大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 信用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公众的自律。对于个人来说,信用文化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征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