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上册学案
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备课人:岳艳艳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13)册的第十六课。本课是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设置的,属于欣赏·评述,中原地区有许多名塔,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河南文化的骄傲,进而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本科列举了部分有典型特点的名塔作为一个教学平台。从认识塔的基本造型、基本作用到了解塔的建筑风格,欣赏造型美感,进而感悟它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绘画中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欣赏与分析作品的能力。本课展示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名塔图片,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提高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塔的基本构成部分和主要造型样式,了解塔的用途和发展变化。 2、描绘塔的造型,在创作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和艺术造型的美。 ? 3、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提高对美术的兴趣。
重点:了解和评价中原名塔的特征,怎样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精彩; 难点:提高对塔的艺术风格的认知和欣赏评价的深度。 3、教法与学法
1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培养人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采用启发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学习法。 在实例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根据以上确定的内容,我再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探索欣赏、反馈矫正—总结
一、创造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讲雷锋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创设问题提问:你知道塔的由来吗? 你知道塔的用途吗? (配合课件展示) 进入本课的学习塔的由来:塔,也称“浮屠”,是印度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它是 在公元一世纪随印度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的。
塔的用途:塔的梵文是坟冢意思,主要是埋葬佛、僧舍利(遗 骨)的纪念性建筑。在中国,塔的用途后来有了多方面的演化,这些演化大致可归为:登高眺远、导航引渡、瞭望敌情、装点河山、美化风景等。它的意义还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借用,比如很多寺塔同时被称为“文峰塔”,用以彰显中国的文化。 三、讲授新课
然后,学生讨论塔的造型和类型表现。(配合课件展示)
2
老师进行补充:(板书)
主要造型有——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 座式塔、覆钵式塔。
类型——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塔林等。(配合课件展示) 四、探索欣赏、反馈矫正
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原地区的名塔,它们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些堪称中国第一。(配合课件展示) 让学生们分析不同名塔的造型特点和创设背景。然后让学生同桌相互讨论,总结,然后老师给出总结. 五、总结
最后让学生尝试着画出自己认为好看的塔。
教学反思: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七美术上中原名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