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第一章 上皮组织
1、 上皮组织主要分为被覆上皮(保护为主)、腺上皮(分泌为主)以及感觉上
皮(感受刺激)等。
2、 上皮组织的特点:①上皮组织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别;③上皮组织内一般无血管。
3、 上皮组织的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 4、 杯状细胞的特点是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5、 人体内最耐摩擦的上皮组织是复层扁平上皮。
6、 与纤毛摆动有关的蛋白质有:动力蛋白、微管蛋白。
7、 微绒毛:是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常见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轴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后者从微绒毛的尖端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
8、 纤毛的二联微管上有动力蛋白形成的动力臂,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纤毛的运动呈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清洁细胞表面。 9、 半桥笠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10、 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答: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的结构基础:①上皮厚,细胞层数多;②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角化,胞质充满干硬的角蛋白;③细胞之间有大量的桥粒,而桥粒是很牢固的细胞连接;④基底层的细胞与基膜之间有半桥粒,加强了上皮与基膜的连接;⑤上皮与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凹凸不平,扩大了二者的接触面,使连接更加牢固;⑥基底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新生细胞不断上移,补充表层衰老脱落的细胞。
第二章 结缔组织
1、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其特点:①细胞数量少,种类多;
②细胞散在分布,无极性;③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可分为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
2、 与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有关的结构是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3、 巨噬细胞的前身细胞是单核细胞。 4、 网状纤维又称嗜银纤维。
5、 棕色脂肪组织在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 6、 处于功能静止状态的细胞:纤维细胞。 7、 网状组织多见于淋巴结。
8、 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包括无定形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及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9、 趋化运动:巨噬细胞可伸出伪足,朝某些化学物质浓度梯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的特性称为趋化运动,这类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10、 分子筛: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为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
11、 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因其表面被覆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故PAS反应阳性,并具有嗜银性,用银染法染成棕黑色。嗜银纤维较细,分支多,交织成网;由III型胶原蛋白构成,电镜下也有周期性横纹。嗜银纤维多分布于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毛细血管周围,淋巴组织、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也含较多的嗜银纤维。
12、 组织液: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细胞外基质内的液体。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压高于血浆渗透压,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又回流到血液中。组织液不断更新,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第三章 血液
1、 红细胞:⑴形态:红细胞直径7.5um,双凹圆盘状,中央薄,周缘厚,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⑵功能:①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②可改变形态,以便通过毛细血管;③细胞膜中的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人类ABO血型抗原系统。⑶寿命:120天。 2、 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流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胞质内有核糖体,在血流中约经过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3、 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4、 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 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6、 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卵黄囊血岛。 7、 单核细胞含有过氧化物酶。 8、 单核细胞能分化成巨噬细胞。
9、 淋巴细胞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 10、 嗜碱性粒细胞含有肝素、白三烯、组胺。
11、 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外周血液、淋巴结、脾、红骨髓。 12、 对血液中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查称血象。 13、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胚外中胚
层血岛内。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向多种血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复制。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分布。
14、 有粒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15、 无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第四章 软骨和骨
1、 软骨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基质、纤维和软骨细
胞构成。
2、 软骨根据软骨基质中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3、 软骨的生长分为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和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两种。 4、 骨质: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简称骨质,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骨质最初形成时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类骨质钙化后才成为骨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