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名---姓---- -- - -- - -- - -- 号---学---- -- - -班---)--- -- -- (---级---年---)---- -- - -(---高---- - -- - -- - -- - -- - -- - -- - -- 校---学-------------------------------------------------------------------------闵行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校联考
高 一 年级 历史 学科 试卷
满分分值:100分 完卷时间: 90 分钟 命题人: 姚文莉 题号 一 31 32 33 34 35 36 总分 得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40分,1-20小题每题1分,21-30小题每题2分。)
1.2010年10月16日,世博会迎来某国国家馆日,当天,《新民晚报》从“重回美索不达米亚、硝烟散尽文明复兴、一波三折牵手世博”三部分报道了该新闻。请问当天是下列哪国国家馆日
A.埃及 B.印度 C.伊拉克 D.墨西哥
2.小李想写一篇文章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状况的文章,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是 A.《吉尔伽美什》 B. 楔形文字泥板文书 C.《汉穆拉比法典》 D. 两河流域考古资料
3.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问时说:“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梵典和华章’,即中印文化交流。”以下属于梵典范畴的是 A.《古兰经》
B.《圣经》
C.《大藏经》
D.《道德经》
4.在下列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古代印度历史信息的是
A.《荷马史诗》和《摩诃婆罗多》 B.《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和《吉尔伽美什》 D.《伊利亚特》和《一千零一夜》 5.佛教创始人悉达多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种姓属于 A. 刹帝利 B. 首陀罗 C. 吠舍 D. 婆罗门
6.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农耕文明 C.小国寡民 D.民主政治
7. 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D.东罗马帝国 8.下列选项中,与产生辉煌灿烂古希腊文明有着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是
A. 水源丰沛的平原 B. 广袤无垠的草原 C. 环境恶劣的沙漠 D. 星罗棋布的岛屿
9.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以下不属于希腊古典时代“三大哲人”的是:
1
①柏拉图 ②希罗多德 ③苏格拉底④伯里克利⑤亚里士多德 ⑥克里斯提尼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0. 在美洲印第安文明中,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是
A. 印加文明 B. 玛雅文明 C. 阿兹特克文明 D. 秘鲁文明 11. 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国家是
A 中国 B 印度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12.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长达200余年,最后取得了胜利。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动机是
A.争取获得土地 B.废除贵族特权 C.扩大罗马共和国社会基础 D.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
13.布鲁图斯是凯撒的好友,他曾说过:“吾爱凯撒,但更爱罗马”。在公元前44年,布鲁图斯却主谋刺杀了凯撒。布鲁图斯 “更爱罗马” 指的是罗马的
A.农本精神 B.共和精神 C.尚武精神 D.法治精神 14.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却又存在了一千多年。西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 下层民众的反抗运动 B. 奴隶的起义斗争 C. 日耳曼人的乘虚而入 D. 罗马贵族的叛变 15.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被帝国取代,其标志是
A.凯撒建立个人军事独裁统治 B.长达百年的罗马内战结束 C.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D.罗马爆发全面的危机
16. 最终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奥斯曼土耳其 C. 阿拉伯帝国 D. 法兰克王国 17.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它们的产生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异,但是在地域上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起源于:
A. 亚洲 B. 非洲 C. 美洲 D. 欧洲 18. 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9. 右图为2005年5月孟加拉国达卡数千穆斯林示威者要求美国惩办亵渎《古兰经》的美军人员。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古兰经》是孟加拉国的政治纲领 B. 孟加拉国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
C.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 D. 穆斯林凭借《古兰经》与美国抗衡
2
20.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世界最大的影响是
A.灭亡拜占庭千年帝国,破坏了欧洲古典文化 B.建立跨三大洲的帝国,扩大了伊斯兰教传播范围 C.阻碍了东西方商业贸易,迫使西方开辟新航线 D.重视商业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下每题2分。
21.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22.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法典》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公元前1792年属于
A.公元前18世纪初 B.公元前18世纪末 C.公元前17世纪初 D.公元前17世纪末
23.一个生活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埃及农民,他的生活中可能
①相信人死后会有来世 ②参与法老陵墓的修建 ③熟练地掌握象形文字的读写 ④参加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德国人魏特夫在其名著《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大规模的治水需要强有力的合作、纪律、政权与专制主义。在他看来,东方国家实行专制主义是出于
A. 灌溉农业兴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需要 B. 调节国内社会矛盾的需要 C. 抵御外族入侵保障国家安全需要 D. 政府对外扩张领土的需要
25.有人说“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手中”,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只有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除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掌握国家民主的主体是少数成年男性
26.尤尼克塞是雅典“伯里克利时代”的一个农民,要经常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在下列情景中,尤尼克塞的行为违背了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是 A.尤尼克塞农活忙让妻子代他参加公民大会投票 B.尤尼克塞在公民大会上通过抽签当上了陪审员 C.尤尼克塞担任陪审员期间享受到城邦公职津贴
3
D.尤尼克塞卸任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27.“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
A.《十二铜表》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28.“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保留习惯旧俗
B.强调法官至上
C.重视法律程序 D.体现人人平等 29.下列对古代埃及金字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象征法老的专制权力 B.宗教祭祀的重要场所 C. 体现埃及的来世信仰 D. 体现埃及的建筑水平
30.据学者研究,罗马帝国政府除元老院外,其行政官员不过40人,但却能维系一个环地中海大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关键是罗马帝国
A.地理位置较优越,商贸发达 C.推行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
B.崇尚法治并有完备的法律 D.发挥了基督教的统治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右图是《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端的浮雕部分。古巴比伦的保护神沙玛什端坐在宝座上,汉穆拉比虔诚的站在沙马什的面前,正在接受沙玛什赐予的象征权力的权标。
材料二:《汉穆拉比法典》正文序言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材料三:《汉穆拉比法典》第199条:“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之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问题:(14分)
(1)汉穆拉比制定法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汉穆拉比法典》石柱浮雕的寓意何在?(2分)
(3)《汉穆拉比法典》的序言鼓吹“正义”,保护“弱者”,那么,与正文第199条的内容有没有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
(4)这部法典是用哪种文字刻写的?古巴比伦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2分)
(5)《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32.文明的分布
观察《亚非欧区域文明示意图》,写出与下列内容提示相关的字母标号。(10分)
(1)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位于 地区。 (2)右图展示了两个不同地区的文明成就。
图1所示成果属 地区; 图2所示成果属 地区。 (3)种姓制度盛行于 地区; (4)伊斯兰教诞生于 地区。
33.诗文证史
图1 图2
古代亚非欧区域文明示意图
G F B A C D E 材料一 诗文证史法,或曰诗史互证法,即一方面以诗文或小说来证史,或补正史事
的阙误,或别备史事的异说;另一方面,以史来证诗文或小说,或考证作品的今典,或寻绎诗文的通解。
材料二 以诗史互证,自推陈寅恪先生为最著。陈先生才思高敏,学养深厚,能就诗史曲折互证,成其新解。他说:\我之所以要搞唐诗证唐史,是因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很多错误。但唐代的诗歌则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实录,唐史的复杂性与接触面广这些特点,都在唐诗中有反映,成为最原始的实录。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唐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摘自上师大古籍研究所虞云国《陈寅恪史学方法论》
问题:(6分)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学年第一学期上海市闵行区高一年级八校联考试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