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目标定位
1.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以西北地区为案例,理解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通过对荒漠化人为因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核心点一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有发生和发展。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分布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营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核心点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成因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它的形成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位置;二是地形。具体如下图所示:
2.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由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由400 mm降至50 mm以下,由此引起自然景观和放牧牲畜的变化,经度地带性极为明显。
思维拓展 西北地区东西部自然景观的差异导致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差异,比较如下表:
西部 东部 降水 200 mm以下 200 mm以上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农 特色 业 水源 高山冰雪融水 黄河等河水 利用高山草场——山利用温带草原——畜 特色 地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 牧 业 牲畜 骆驼、山羊 马、牛、羊
核心点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这两方面可以看作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由此产生了导致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它们的关系可表示为如下图所示:
在不同的地区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 地区 人为原因 能源缺乏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的干旱地 问题的主要手段
后 果 破坏固沙植物 区 草原牧区 干旱、半 干旱沙质 土壤地区 干旱绿洲 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 超载放牧 从事农业生产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灌溉措施不当 铲掉草皮,破坏草场 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 思维拓展 荒漠化的自然背景: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本身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如下图所示: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植被受损后又引发一系列的反应。植被减少后,植被蒸腾减弱,致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地面失去水的润泽,而蒸发因失去植被覆盖而得到加强,地面变得干燥;植被减少后,对雨后的地面径流失去阻滞作用,导致径流加强,下渗减弱,地面变得干燥。这样就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类型1 荒漠化的概念
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表现,具体包括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土地退化多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区蒸发旺盛,土地退化多表现为次生盐渍化,湿润区流水侵蚀强烈,石质荒漠化较明显。
石质荒漠化
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b.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c.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变式练习1 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源——石漠化 答案 C
解析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差异,分别出现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江南丘陵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显酸性,黏重贫瘠,一旦植被破坏,侵蚀强烈,就会形成寸草不生的类似荒漠的景观,被称为“红色沙漠”。喀斯特地区为石质山地,崎岖不平,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地面,石漠化现象突出。黄淮海平原地处半湿润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假如灌溉不当,很容易出现土地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地区存在着许多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若人类活动不当,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
类型2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 )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 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受到地形重重阻挡,难以到达,故气候干旱程度为全球同纬度地区之最。
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答案 B
解析 西北地区的地形分为两部分,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贺兰山的高度远不及天山和昆仑山等,内蒙古高原仅分布在本区的东部。
变式练习2 读“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地带分布图”,完成下题。
图中原过渡地带与可能变动带的关系可以说明( )
A.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看,原农牧过渡带在东侧,则此带的东部原来发展耕作业,西侧发展畜牧业;而在图中能看出西侧现在变为可能的变动带,则意味着西侧原来的畜牧业地区,现在有一部分开始发展耕作业,即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类型3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阅读分析资料和“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土地面积的27.9%。防止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答案 (1)见下图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解析 第(1)题,解答此题应明确以下关系:干旱地区应以风力作用为主,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湿润地区应以流水作用为主,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第(2)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联系教材中影响土地退化的人为因素,即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城市建设不注重环保等。
填充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图,关键是要把握事物的直接内在联系。首先将有把握的内容填上,然后沿着箭头理顺关系,一一找到合适的选项。
变式练习3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