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C 从位置上看,该区域为秦岭,年降水量接近800 mm,1月平均气温接近0℃,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2.D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集中性的暴雨,河流含沙量加大,进入下游平原地段,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之害除了“地上河”外,凌汛也是造成黄河河水泛滥,河堤决口的重要因素;沿岸平原的引黄淤灌不是黄河决口的成因。
3.B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自西向东微斜。甲地属于洪积平原,土层深厚,是华北平原高产田分布区;甲地地势有坡度,不易积水成涝,地下水丰富,该地地下水位较低,不易产生洪涝灾害。 4.C 依据等值线判读法“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数值。
5.D 图示北方亏损、南方盈余,结合南北方降水差异,可判断导致农田水分盈亏量南北差异的主因是干湿状况不同。
6.B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既有利于玉米种子有机质的积累,又有利于后期种子的干燥脱水。故B正确。
7.A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内陆,降水少,冰雪融水相对稳定但是总量较少,因此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源。打造世界性的制种基地要扩大生产规模,水资源将更紧张。故A正确。
8.D 根据材料,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不但“水旱从人”而且灌溉便利成为“天府之国”,因此其主导功能为防洪灌溉。
9.A 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都江堰工程中,处于凸岸的外江,江水自动分流,流速快,挟带泥沙量大,使江水可以自动泄洪排沙,消除了水患。
10.A 根据材料,图示为青藏高原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形成高原气候区,缺少高大植被,没有森林分布。故Ⅱ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荒漠、草原。
11.C Ⅲ区域植被增加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该区域没有生态退耕;与人口外迁无关;降水没有明显变化。 二、综合题
12.答案 (1)山脉是该地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总体自南向北;冰川融水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两点即可,每点4分,共计8分)
(2)差异:敦煌与陇南相比气温年较差大(冬季寒冷),(2分)降水量少。(2分)
原因:纬度高;离冬季风源地近;无高大山脉阻挡;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陆性强。(每点3分,共12分)
解析 (1)河流流向受地形影响,由高向低流。甘肃中西部地区河流位于祁连山的东坡,即迎风坡,有雨水补给;祁连山海拔高,有冰雪融水补给。(2)图示最低气温敦煌低于陇南,最高气温相差不大,则敦煌气温年较差大于陇南;图示降水量敦煌明显少于陇南。影响因素可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角度分析。 13.答案 (1)阿克苏地区降水少,光照强,日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高温天气多,热量充足;有灌溉水源。(每点3分,答对其中4点得12分)
(2)靠近棉花产地;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政策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改善;邻近中亚市场。(每点2分,共8分)
(3)棉花种植耗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短缺,(3分)可能造成生态破坏;(3分)棉纺织生产过程排放大量污水,造成环境污染;(3分)厂房等基础设施改变自然景观,形成城市聚落景观。(3分)
解析 (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热、水)、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回答。(2)“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体现了原料因素;“面向中亚”体现了市场因素;“援疆项目”体现了政策因素;还要考虑土地、劳动力因素。(3)大力发展棉纺织产业,首先,会加大对棉花的需求,从而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该地为干旱区,可能造成水资源紧张并由此引发生态问题;其次,印染等企业可能会带来水污染;再次,工业化过程会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9版高中地理:第十七单元 中国地理 单元闯关检测 Word版含答(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