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
1.问题导学:
1、本词开篇三句在有何作用?“独立寒秋”中的“独”有何意味? (试结合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等体味“独”的不同内涵。)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作用及诗歌语言]
【答案】 (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以及主人公形象,以此引起下文。(2)“寒秋”指有寒意的深秋。词人在深秋季节,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1. 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钟情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孤高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孤苦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惆怅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在秋风中伫立,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情态,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表现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联系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试从描绘意象、营造意境、写景手法等角度分析景物特点。)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答案】 写景角度及手法 描绘意象 营造意境 精 神情感 万山红遍 远看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层林尽染 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 漫江碧透 近观 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博大的胸怀;积极乐观的百舸争流 生命状态。(万类霜天竞性格;冲天的豪情。 仰视 鹰击长空 自由) 俯视 鱼翔浅底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
1
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
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
界,解诗答题。
3、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价为“卓绝千古”。本词同样用词精当、形象,语言极富表现力,试分析“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的用词之妙。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表达效果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万山红遍, 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层林尽染 增强词的生动性。 “漫”字,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漫江碧透, 写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百舸争流 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鹰击长空, 的飞翔姿态;“翔”字,鲜活地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鱼翔浅底 轻快活泼的游动之态。 “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较《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里一首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争”→活现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翔”→传神写出鱼儿在水中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鱼翔浅底”可以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倒影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在水中游,也是游在空中,“翔”字开拓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拓展了词的意境。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探究争鸣
问题 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2
【观点一】 【观点二】 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的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 这首词不是没有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 我的观点 写作拓展: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将诗人笔下秋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作一次较为形象生动而有诗意的描述,300字以内。
示例:“独立寒秋图”。在一个充满寒意的深秋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的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示例: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一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来来往往的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自由自在在清澈明净的江水中游弋。
训练测评:
1.唐朝 宋朝 小令 中调 长调 2.B 解析:“阕”应读“què”。
3.(1)万类霜天竞自由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4.(1)满江。(2)鹰飞得矫健有力。(3)鱼游得轻快自由。(4)秋天。 5.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6.这些意象的特点:万山(红遍),红之广阔;层林(尽染),红得深透;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之极;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满生机;鹰击(长空),矫健有力;鱼翔(浅底),轻快自由;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7.(1)《沁园春 雪》写景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括雪景,后面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动态的雪景,这是实写雪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通过想象写出了晴日的北国风光,是虚写,实虚结合,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沁园春 长沙》上阕选取多个具有感情特色的意象写景,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动静相宜,远近结合,融情于景。表现出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
3
第二课时
Chóu zhēngróng qiú hóu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词人在上阕最后三句,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的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含义是什么?下片是怎样回答的?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正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于是词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惆怅、感慨之意)。 【拓展】: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自然,感慨宇宙之无穷,人生之渺小须臾,“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即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事实上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考,提出了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抒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补充】时代背景: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加紧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部,陈独秀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了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在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
4.下阕中毛泽东笔下的“同学少年”具体是怎样的形象?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挥斥方遒 任 指点江山,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激扬文字 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万户侯 争 5.本词结尾三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 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而这也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写照。 4
【答案】 (1)这三句有对同学的亲切追问、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2)词人用这一问句激励所有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3)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明自己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表现振兴中华的志向。
6.《沁园春·长沙》上下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与情: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下阕抒情,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2)问与答:上阕,词人面对蓬勃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性地回答了上阕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3)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的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探究争鸣:
一、古典诗词很讲究情和景的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谢榛也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
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
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3、“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4、“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二、【拓展探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燕歌行》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沁园春长沙答案导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