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兽医学复习资料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兽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 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8、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疡: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瘤: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 恶性新生物。

15、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 16、水肿:由于水盐代谢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称为水肿。

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

19、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量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时,渗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维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 这样的心脏称之。

21、槟榔肝:见于肝淤血和脂肪变性,肝脏切片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类似中药材的槟榔。 22、肝变:在肺脏的肺泡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使肺脏变硬,如同肝脏。 23、肉变:在肺脏的肺泡腔内病理物质不被机体所吸收而被肉芽组织代替。 填空题

1、疾病的特点: 病因作用于机体 、 损伤与抗损伤的对立统一 、 完整机体的反应 、 患病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 经济效益降低 。

2、按疾病发生原因可把疾病分为 传染病 、 寄生虫病 和 普通病 ,按疾病的经过,一般将疾病分为 急性病 、 慢性病 和 亚急性病 。

3、病程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潜伏期 、 前驱期 、 明显期 和 转归期 。 4、疾病的转归形式有 完全痊愈 、 不完全痊愈 和 死亡 三种类型。

5、疾病发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包括 外因 、 内因 和 诱因 ,疾病的外因分为 生物性病因 、 化学性病因 、 物理性病因 和 营养性病因 四类,生物性致病因素具有 选择性 、 产生毒素 、 特异性 和 传染性 等特点。 6、病因对机体的作用方式有 直接作用 、 通过体液作用 、 通过神经反射作用 三种。 7、动物患病后恢复健康的手段主要是通过 防御 、 代偿 和 修复 来实现的。 8、代偿的形式主要有 代谢性代偿 、 功能性代偿 、 结构性代偿 三种。 9、创伤愈合可分为 痂皮下愈合 、 第一期愈合 、 第二期愈合。

10、创伤的第二期愈合常见于创缘 不整齐 、创腔内坏死组织 较多 ,并伴有 感染 的创伤。

1

11、局部淤血的原因有 静脉受压 、 静脉阻塞 和 静脉管壁病变 。 12、全身性淤血的原因主要是 心力衰竭 和 胸内压增高 。

13、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是 血管内膜受损 、 血流状态的改变 、 血液凝固性增高 。 14、常见的血栓类型有 红色血栓 、 白色血栓 、 混合血栓 和 微血栓 。 15、血栓的结局有 软化、溶解、吸收 、 机化与再通 和 钙化 。 16、常见的细胞变性有 细胞肿胀 、 脂肪变性 和 透明变性 。 17、即可发生于细胞又可发生于间质的变性是 透明变性 。 18、最严重的组织损伤是 坏死 。

19、坏死组织可分为 凝固性坏死 、 液化性坏死 和 坏疽 三种类型。 20、坏疽可分为 干性坏疽 、 湿性坏疽 和 气性坏疽 三种类型。

21、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可分为 变质 、 渗出 和 增生 ,炎症的临床表现为 红 、 肿 、 热 、 痛 和 机能障碍 。 22、寄生虫感染时,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 嗜酸性白细胞 。

23、渗出性炎症的表现形式有 粘液性炎 、 浆液性炎 、 纤维素性炎 、 化脓性炎 和 腐败性炎 等。 24、临床上常见的脱水类型有 高渗性脱水 、 低渗性脱水 和 等渗性脱水 。 25、脓液主要由 坏死组织 和 脓细胞 组成。 26、肿瘤的结构由 实质 和 间质 组成。

27、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 癌 ,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 肉瘤 。 简答题

1、 动物病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1)尸体剖检 (2)动物实验 (3)临床病理学研究 (4)活体组织检查 (5)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2、 细胞和组织适应有哪几种类型,基本的病理区别是什么? 答:类型:萎缩、肥大、化生、代偿。

区别: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引起器官、组织体积缩小的过程。 肥大: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的过程。

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 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 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何功能?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答:成分:成纤维细胞 、新生毛细血管和一定的炎性细胞。

功能:(1)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 (2)抗感染保护创面 (3)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损伤 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1)炎性细胞可以抗感染、清除异物、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可促进组织增生和再生; (2)成纤维细胞可使伤口收缩;(3)毛细血管可以提供营养,也有利于坏死组织吸收和控制感染; (4)肉芽组织所有成分有填补缺损及机化功能。 4、 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

答:肉眼观察: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鲜嫩肉芽。

显微镜下:表面有一层渗出物,坏死组织,下方为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呈垂直分布,在近创面处 相互吻合。

5、 持久性淤血的组织将有怎样的后果?

答:(1)淤血性水肿 (2)淤血性出血 (3)局部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4)淤血性硬化 6、 试述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三者之间的联系。

答:(1)三者均产生于血管内 (2)血栓、栓塞均可以引起血管阻塞、导致梗死 (3)血栓可以引起机体栓塞(4)血栓和梗死的结局有软化、溶解、吸收、机化。

2

7、 变性和坏死有何关系,如何从形态学上区别它们?

答:关系:坏死可由变性发展而来,坏死可使周围组织发生变性。

区别:变性:(1)细胞质内或细胞间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过多 (2)可以恢复正常

坏死:(1)细胞质的改变 (2)细胞核发生固缩、碎裂、溶解 (3)炎症反应 (4)不能恢复正常 8、 分析炎症局部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答:临床症状: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红,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肿,主要由于炎性渗出所致;热,充血和代谢加强使局部温度升高; 痛,某些炎症介质和炎灶内钾离子、氢离子浓度升高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所致; 机能障碍,局部代谢障碍和组织结构破坏所致。 炎症发生机理

局部致炎刺激

组织变质(疼痛)

第一期 胺、肽、蛋白酶的释放 血管通透性亢进期 血管内膜细胞受损

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局部红、热)

血浆渗出(浮肿)

各种炎症介质激活

第二期 白细胞贴壁、游出(多型核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白细胞游走期

白细胞浸润、增殖及吞噬(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巨细胞)

第三期 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新生,肉芽形成 增值期

瘢痕形成,炎症痊愈 9、 如何理解炎症是机体对局部损伤的防御反应?

答:致炎因子引起机体局部损伤后,机体表现出抗损伤的反应:(1)液体渗出:淤血的发生,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 中液体成分进入组织内,这种现象称渗出。渗出的液体为炎性渗出液,其中含有抗菌物质如抗体、补体和干扰素等, 对病原和有毒物质有中和、抑制和稀释作用。(2)白细胞游出:伴随着液体渗出,白细胞也能主动通过微血管进入 炎灶,这种现象称白细胞游出。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性细胞。白细胞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能吞噬、杀死 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和分解坏死组织。(3)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是对损伤的修复。 10、简述发热的发生机理。

答:共有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致热源的产生和传递;第二环节:中枢调节,体温调定点上移; 第三环节:效应器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11、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答:(1)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升高;④组织液渗透压升高;⑤淋巴回流受阻。

(2)肾小球、肾小管失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12、简述肝硬化引起机体发生水肿的机理。

答:(1)肝静脉回流受阻 (2)门静脉高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水盐调节失衡 Na+滞留 13、脱水的类型及各种脱水的补液原则。

答:(1)高渗性脱水:补水为主,兼顾补钠,临床上常用2份等渗生理盐水和1份5%葡萄糖水; (2)低渗性脱水:补钠为主,兼顾补水,临床上常用1份等渗生理盐水和2份5%葡萄糖水; (3)等渗性脱水:水和钠大致按比例补充,临床上常用1份等渗生理盐水和1份5%葡萄糖水。 14、简述高渗性脱水的特点及患病动物的临床表现。 答:特点:血清钠浓度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超过正常值上限。 临床表现:口渴、少尿、尿比重增加、皮肤皱缩等。

3

药理部分

名词解释

1、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用于保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消毒污物和杀灭病媒的各种化学物质。 2、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4、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5、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若再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增加。 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7、药物的转运:指药物跨膜运动。

8、药物的转化:指药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9、协同: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10、拮抗: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1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绝对数量表示。

12、质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13、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4、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或消除疾病的症状。

15、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6、MBC:最小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17、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而进入人体循环的量减少。 18、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动物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9、半衰期:血浆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治疗指数:指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21、药物的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22、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2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4、毒性作用:指药物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25、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或至消失,致使药物 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26、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使药物发生变质、灭活或使药效降低或产生 毒性反应。

27、坪值:连续恒量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 恒定的水平称为稳态浓度,又称坪值。

28、选择作用:许多药物在适当的剂量时对某一组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的组织、器官很少或几乎不发生作用,称为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29、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30、局部作用:药物在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的作用。

31、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之。

32、抗菌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效应。 33、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 简述题

1、 谈谈药物与毒物的关系。

答:(1)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用于保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消毒污物和杀灭病媒的各种化学物质。 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2)药物和毒物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只存在剂量的差异,它们是相互转化的同一物质。

4

2、 谈谈治疗作用与副作用的关系。

答: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可能产生多种药理效应,有的能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产生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这是与药物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可能给动物带来不适或痛苦, 但一般较轻微,危害不大,是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变化。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故副作用是 可随着治疗目而改变的。将药物某一作用作为治疗作用时,其他的作用则成为副作用,通常是不可避免的。 3、 简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答: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如图示:

生物转化(肝) 4、 试从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作用特点。

答:(1)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2)激动药既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它们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3)拮抗药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它们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激动药结合。 5、 影响药物作用的药物、机体方面因素有哪些。

答:药物因素:剂量、剂型及生物可用度、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种属因素、个体差异、性别与年龄、体重、机体的机能状态。 6、 半衰期的特点与意义。

答:特点:不因血药浓度高低而变化,不受给药途径的影响,肝功能不全者可使经肝代谢的1/2延长,肾功能不全可使 经肾排泄药物的代谢1/2延长。

意义:(1)它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根据半衰期,将药物分类为短效药、中效药及长效药等; (2)依据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长短;

(3)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通常恒速静脉滴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4)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衰期,药物消除95%以上即达到基本消除。 7、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1)中枢镇静;(2)镇吐作用;(3)增强中枢抑药作用;(4)对体温调节。 对外周神经系统作用:(1)阻断α受体,使AD的升压作用翻转。

(2)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心脏,引起T波改变等心电图异常。 (3)M受体阻断、N节阻断、抗组胺、骨骼肌松弛与膜稳定作用。

对内分泌系统作用:(1)阻断结节—漏斗多巴胺通路的D2受体,干扰下丘脑某些H的分泌,因而抑制促性腺H 的分泌,增加催乳素的分泌。(2)抑制促肾上腺皮质H和生长H的释放,使其分泌减少。 抗休克作用:阻断外周α受体直接扩张血管,解除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

临床应用:(1)用于狂躁动物和野生动物的保定;(2)作为镇静剂和解痉剂;(3)麻醉前给药作为强化麻醉;· (4)高温季节运输动物;(5)止吐抗呃逆;(6)人工冬眠。 8、 喹诺酮类有哪些药理学共同特点?

答:(1)抗菌作用:①抗菌谱广;②作用机制独特,与其他抗菌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③PAE较长。 (2)给药途径广(口服、注射均可);(3)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4)不良反应较小。

5

吸收 作用部位 结合 游离 组织贮库 游离 结合 血浆 游离药物 结合药物 代谢物 排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兽医学复习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兽医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21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